《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docx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教学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习方式,提倡探究式学习。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它的直观可感,视觉空间的变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3、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一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奇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良提供了新的进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
2、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4、基本思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探究学习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讨论结论。教学目标1 .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2 .理解红柳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的主题。3 .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2 .探究作者
3、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教学方法通过幻灯片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此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1 .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2 .查找作者毕淑敏的相关资料。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请谈谈你对西藏阿里的了解有多少?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生长着什么样的植物?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由对阿里的介绍而引出在这里生长着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一红
4、柳。幻灯片展示环境。今天,我们学习毕淑敏的这篇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正是讲述这戈壁与沙漠上的风景林一一红柳。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红柳树的?作者对其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三、作家作品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o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
5、奖30余次。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预约死亡等。四、理清思路1 .自由诵读,概述内容。要求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2 .共同梳理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一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第一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第二层次(第11一14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第三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第三部分(第19一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离太阳最近的树 太阳 最近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