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第一个层面:情景交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一、景中藏情式: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两题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2)这首诗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1)初夏的风光;清和(清新、和暖)(2)晴景、雨景、远景、近景;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风物的喜悦心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
2、,送别歌的代称。(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注】法酒,一种按古法酿造的酒。机,机心,世人争权夺利之心这首诗是刘禹锡遭贬后的作品,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了消极情绪。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不同意。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从蜂的勤奋中受到启示,师蜂自励,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要像鹤那样修德养性,熄灭那争权夺利的机心。(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寂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传鹤是君子所化,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
4、明的感性形象,是极耐人寻味的。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的不平)4、阅读下面一首唐律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杨山人归嵩山李白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注】此诗写于天宝初年,杨山人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前人在评论本诗时曾说,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自始至终不写离愁别恨,而是用景语代替情语,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
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同意。本文中的景语,既为外在景物,也为内在感情。如前四句所写的景色清幽高远,以此抒发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遁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五、六句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恬静安适的生活,就寓有怀念杨山人和向往栖隐生活的思想感情。结尾骑龙相访的画面,显得豪放飘逸。(本诗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注】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情与景的有机交融是古代涛歌创作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这首诗中“景”与“
6、情”是怎样结合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本诗抒发的是惜别之情,诗人并未直接抒发目送客人(“巴陵一望”)远去,只用“洞庭秋”三字含蓄点出,“秋”字情寓景中,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第二句中“峰”字前冠以“孤”字,表明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尾句“心随湖水共悠悠”,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远去,而自己的心潮却随湖水悠悠不息。水悠悠,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蕴含其中,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当中,含蓄蕴藉,感情深沉细腻。(本诗以洞庭之浪状心潮之浪,二者的契合点有着天然的融合)二、借景抒情式。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日暮客愁新的愁
7、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答案:(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
8、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注】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昭阳,即昭阳官,汉成帝的居所。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痛苦和无奈。(2)“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
9、公孤独、凄凉的心境。(这首诗中的春怨者正是西宫里失宠的妃子,春天是百花吐芳的时节,百花盛开时节的宫女更是如花似玉,但由于主人公失宠,就是把珠帘卷得再高,又有谁来幸临欣赏呢?一个“恨”字写出了主人公此时的深怨心绪。第三句中的“深”字和第四句中的“隐”字正是对这种怨恨心绪的形象描绘)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情充溢其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答案:诗歌通过柳条、藤戛、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用
10、“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表面写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际上表现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黄莺的“频啼”,更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三、触景生情式。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答案:(1)营造凄清寂
11、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2)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案:景依旧而人不在,触景伤情,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一、景理结合。1、阅读朱熹观书有感,请结合最后两句,写出自己的感想。(70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答:方塘为何而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先决条件。要想保持实力,就必须充电,学习,终身学习。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答案:“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