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摘要:乡土中国是学界的代表作,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为了推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立足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即抓好一个基础,科学统筹;注意两个关键,实施点拨指导、以任务驱动自主阅读;上好三类课,导读课、分享交流课、总结评价课;关注四种视角,整本书阅读视角、新教材视角、新课标视角、新高考视角;同时探寻建构整本书阅读点拨模型,即导入性点拨、概括性点拨、总结性点拨、研究性点拨、迁移性点拨。关键词: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点拨模型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社会科学研究经典著作,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代表作;深刻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全面展示了中国基层社
2、会的面貌,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乡土中国一书与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度契合,具有多重语文学习价值。”阅读乡土中国,在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的同时,还可“帮助全面认识了解中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探索创新意识,提高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一、实践基础:整体统筹,科学安排。要做好统筹,整体规划,科学安排,并督促落实;要有计划、有进度、有明确任务并督促完成,有可视化的成果呈现。整本书阅读首先要解决的是“阅读”,要真正把书通读,再把书读通;否则就是泛泛而谈,纸上谈兵;就是高谈阔论,如空中楼阁,无本之木。乡土中国体例比较特别,有前言、后记和14篇正文构成。没有单篇的通透,阅读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多篇的勾连、关照
3、,整本书阅读又何从谈起?阅读安排要符合实际,考虑现实。在当前功利的社会教育生态之下,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数理化等课程挤压学习时间,已经司空见惯。学生真正能有多少时间来花在阅读上?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阅读又有着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读;只能Ia冏吞枣,只能是炒夹生饭,只能是自欺欺人,只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科学安排,运用可视化工具。把乡土中国的阅读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开展,拟定整本书阅读计划安排表(如下),明确任务,安排进度;(结合部编新教材的教学需要,在一个学期完成最好。)把导读课、推进分享课和总结评价课穿插其中进行。注重可视化的任务安排及成果呈现,没有
4、任务的阅读,阅读无处着手,阅读成果呈现也无处体现;教师根据阅读需要,编写乡土中国自主阅读点拨任务书,以任务为驱动,为阅读指明方向,强化阅读效果;教师每周及时检查本周的自主阅读任务完成情况,并能做到及时反馈,帮助、督促完成阅读。表1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计划安排表周次学生阅读任务教师授课安排第1周前言、后记导读课1课时第2周第1篇导读课1课时第3-4周第2、3篇阶段总结和分享课12课时第5-8周第4-7篇阶段总结和分享课1-2课时第942周第8-11篇阶段总结和分享课1-2课时第13-15周第12-14篇阶段总结和分享课1-2课时第16周整本书阅读总结整本书阅读总结评价课2课时只有科学的安排,才不会
5、让阅读只是一时轰轰烈烈,过后就烟消云散;才能把乡土中国阅读真正落到实处。二、实践关键:实施点拨指导,以任务驱动自主阅读。1 .实施点拨指导作为学术论著的乡土中国,我们不仅要读其“意”,掌握文中的核心概念、作者的学术观点、文章的理论价值;更要读其“言”,作者的治学方法、学术路径,文章的论述逻辑、表述方式等等。然而,乡土中国又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具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表述方式;它充斥着学术概念,语言晦涩;材料繁多,论证结构庞杂;阅读障碍多,难度大;在激发阅读兴趣方面有着天然劣势。乡土本色一文就洋洋洒洒,多达17段,材料囊括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不静心细看,就如云山雾里,
6、不知所以。如果不从概念理解上、观点概括上、思路梳理上、表述厘清上,进行指导;不要说学生真正完成整本书阅读,即使真正完成单篇阅读也很吃力。而点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法,”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阅读,就是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从核心概念、论述思路、作者观点、论述方式和迁移应用角度,教师充分运用各种点拨策略,点出重点、精彩点、忽视点,排除疑点、难点;整合勾连,钩玄提要,拨暗为明,激疑促思,举一反三;借以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形成方法,养成习惯,发展思维,厚植素养。2 .以任务驱动自主阅读整本书阅读,本质上是学生的阅读,借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建构
7、整本书阅读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不能用自己的授课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体验。更何况,把乡土中国整本书都在课堂上讲授,也不符合现实。按照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包括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只安排18个课时。因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阅读,只有通过课外时间来自主完成。但,学生自主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任不管。“作为成熟阅读者,教师依托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阅读行为示范,依托学生借助工具提供的可视化成果,判断、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阅读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主阅读点拨任务书作为可视化工具,以任务来驱动,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解决阅读障碍;激励学生阅读,点燃阅读热情;督促学生阅读,完
8、成阅读任务。同时,还可作为评价、反馈的工具,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最终完成。编写自主阅读点拨任务书,要依据学术论著的特点进行编制,结合点拨策略;对每篇正文进行点拨,促进阅读;以任务为驱动,促进阅读的完成。任务书包括导入性点拨,抓核心概念;概括性点拨,理思维导图;研究性点拨,辨论述逻辑;总结性点拨,述学术观点;迁移性点拨,促拓展应用等五个方面。三、实践课型:导读课,分享交流课,总结评价课。1导读课编写乡土中国自主阅读任务书,本质上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阅读;但,并非意味着老师对阅读不问不管。学生完成课外阅读是建立在导读课的基础上的。所谓导读,即引导阅读。教师通过导读课的讲授,让学生学会阅读与鉴
9、赏,掌握学术论著的阅读技巧,建构阅读经验,为自主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读课应安排在前几篇正文的阅读,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等,或者其他理解难度大的篇目。如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等。当然导读课应安排在整个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进程的开始阶段,因为这是“传之以渔”的部分。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任务,开展活动;知道学生学会探究核心概念,绘制思维导图,概括学术观点,关注论述逻辑,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此过程中,学习梳理、探究、整合、勾连、思辨、对话、应用等阅读策略,借以建构阅读经验。3 .分享交流课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大跨度、长时间的过程,适时的分享交流有助于读者的沉淀、总结、反思,汲取他人的经验促进共
10、同成长;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激励,有助于阅读的继续推进。这也是阅读共同体存在的基础。整本书阅读中,“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分享交流课可安排为小专题总结形式出现。小专题分为总体概况、文字专题(1-3章),社会、家族专题(4-7章),政治、法律专题(8T1章),社会发展专题(12-14章)4个部分。分享交流安排的时间,也是依照阅读计划,在每个专题的阅读完成后,及时进行。分享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为主体,也可以教师为主导;分享读书笔记、阅读心得收获,提出阅读疑惑,引发大家共同思考;分享阅读任务书的完成情况、学生阶段阅读优
11、秀案例等其他习得成果,点拨解答学生的疑惑。当然,除了课内的分享交流以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拓宽交流分享方式,丰富分享交流手段。建立阅读共同体微信群,创建阅读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方式,皆可适时、便利地分享交流阅读经验。4 .总结反馈课乡土中国阅读时间跨度很大,且其有特殊的体例,不同篇章论述侧重点不同,及时地进行总结评价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及时总结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建构阅读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总结评价课分为阶段性总结课和全书总结课。阶段性总结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总体概况、文字专题(1-3章)阶段,社会、家族专题(4-7章)阶段,政治、法律专题(8T1章)阶段,社会发展专题
12、(12-14章)阶段。阶段性总结安排的时间,也是依照阅读计划,在每个专题的阅读完成后,及时进行,及时总结,巩固经验,解决问题。全书总结阶段,安排在完成14篇正文阅读及前言、后记阅读后进行。总结评价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是总结本阶段的核心观点、思想价值、学术路径、表述方式,补充相关学术背景等等;及时对小专题、全书的学术文章进行梳理探究、勾连整合、思辨分析、对话应用;寻找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总结对于乡土中国全书,我们要读什么,要怎么读,读完我们应该掌握什么;进而到对于学术型论著,我们应该怎么读;最终达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的目的。当然,也可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的
13、点拨指导下,引导学生来完成总结。四、实践视角:整本书阅读视角,新教材视角,新课标视角,新高考视角。1整本书阅读视角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整本书阅读,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乡土中国阅读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建构阅读经验的同时,也使教师建构了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经验。学生可以通过乡土中国的阅读,学习整本书阅读的不同方法:有略读,有针对部分篇章的精细阅读、通过浏览目录对书本的整体把握;有对单篇的精读,有对整本书的整体勾连;不仅要关注文章观点,更要关注作者的表述语言和逻辑。教师通过开展乡土中国阅读活动,学习整本书阅读的阅读规划、阅读策略,积累经验。如:基于现实,做好科学
14、统筹,以任务为驱动,有进度安排阅读计划;重视可视化工具的运用,以思维导图及阅读任务书、读书笔记等形式,督促、反馈阅读任务的落实;重视交流、分享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整本书阅读共同体,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注重读写一体,构建阅读、写作互动体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写中促读;注重阅读的迁移转换应用,从学术型乡土中国的阅读,应用到指导文学性红楼梦的阅读;指导学生从学术背景,深入阅读作品。(了解作者是针对晏阳初的文字下乡这个背景后,我们对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2 .新教材视角关注新教材,整合学习资源。部编语文新教材,采用全新体系,篇目多,数量大,任务重,课时少。不同单元、教材,有着
15、不同的主题、目标、内容和特点;却又彼此联系、渗透。乡土中国阅读过程中,可以尝试梳理不同单元、教材的学习资源特点,理顺彼此关系,创设语文学习情境;通过加强不同单元、教材的衔接,实现单元、教材之间学习资源的整合,促进学习资源的优化组合,良性互动,更好服务教材教学。乡土中国文质兼美,积淀深厚;语言生动、幽默、严谨。这可通过任务活动,与“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学习有效联结。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有效性,既完成了阅读,也有利于了解乡土文化的现实呈现,加深对家乡文化风俗的认识;更增强语言敏感性,感受语言魅力,建构语言经验。读完男女有别,才知道百合花中的我、新媳妇与小战士隔阂的缘由,才为新媳妇最后不顾一切的举动感到;才凸显阿Q正传中,摸小尼姑的头的情节多么恶劣,强化了阿Q的欺软怕硬,看客们的可恶;才可玩味边城中的翠翠,面对陌生人搭讪是多么谨慎、可爱。荷花淀中,女人们明明思念自己的丈夫,却正话反说,读完家族,了解乡土社会家族的性质,夫妇相处模式,我们恍然大悟。小二黑结婚,看似是年轻人与父母之间婚姻观念的冲突,本质上何尝不是礼治和法治的冲突。读完血缘和地缘,对于鲁镇人对于祥林嫂的冷漠,我们也许会有新的思考。红楼梦中,贾府兴盛时,亲属投靠;衰败时,树倒湖狮散,这与差序格局下的乡土社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