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docx
《2023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一、前言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合理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为规范发热待查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与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本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发热待查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未来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继续对本共识进行修订和完善
2、。二、发热待查定义发热待查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于1962年见诸于文献,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而在国际上,最早于1907年即出现了相关概念,在之后数十年间曾有feverofunknownoriginfeverofundeterminedOrigin、unexp1ainedfever”等不同表述。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通过对一系列发热原因不明患者的观察后正式提出发热待查的定义和分类,并沿用至今,成为经典的发热待查概念。1991年,DUraCk和Street提出长期发热的住院患者及免疫缺陷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病因分布有所不同,宜单独列出,丰富了发热待查的
3、定义。此后,国际上开始逐渐使用feverofunknownOrigin进行统一描述。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进入我国。1981年,翁心华和徐肇盛教授首次在国内发表文章阐述我国feverofunknownOrigirr的病因分类,并译为原因不明的发热。在国内,这一概念也曾在多篇文章中分别被译为不明原因发热及发热待查。随着国际上相关表述的统一,本共识也建议统一这一概念的中文表述。鉴于我国最早使用发热待查这一名词进行描述,因此建议统一采用发热待查这一命名。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可将发热待查分为4类:经典型发热待查和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又包括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
4、发热待查和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1、经典型发热待查:发热持续3周以上,口腔体温至少3次38.3(或至少3次体温在1d内波动1.2。C),经过至少1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系统全面的检查应至少包括3大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部X线片和腹部B超。且患者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2、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患者入院时无发热,入院后发热超过3d,口腔测体温至少3次38.3(或至少3次体温1d内波动1.23、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患者存在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e9个/1);发热超过3d,口腔测体温38.3oC(或体温1d内波动1.2);
5、体液标本经培养48h后结果显示阴性。4、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确诊HIV感染,住院患者发热超过3d或门诊患者发热超过3周,口腔测体温38.3(或体温1d内波动1.2由于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包括住院患者,粒细胞缺乏患者,HIV感染者)有其特殊的疾病谱及诊治流程,本共识将主要围绕经典型发热待查展开。【建议1】统一将feverofunknownorigin”命名为发热待查。【建议2】:将发热待查分为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4类。三、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归类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超过200种,可以归纳为以下4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
6、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其他疾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患者、不同医疗资源造成发热待查的病因谱构成比例不同。1、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感染占多数,病毒次之。近年来此类疾病有所下降,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其所占比例已降至30%左右。在老年发热待查患者中,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也相对较低,可能在发热待查的病因中占第2位或第3位。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non-infectiousinf1ammatorydisease,NIID):该组疾病在发热待查中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占20%30%.成人sti11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1upuserythem
7、atosus,S1E)等是年轻发热待查患者的常见病因;而老年发热待查患者中,风湿性多肌痛/颍动脉炎等的发病率日渐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类风湿关节炎等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虽为该类型疾病中的常见疾病,但由于这些疾病症状典型,诊断较为简单,在发热待查患者中所占比例较小。3、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实体肿瘤中的肾上腺样瘤、胃肠道肿瘤(尤其是结直肠肿瘤)和中枢系统肿瘤相对常见。随着CT、MR1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肿瘤性疾病易于被早期发现,在发热待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4、其他疾病:约占10%,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上述4类原因可解释约85%的发热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发热 待查 诊治 专家 共识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