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 教案 (苏毅)项目一 认识统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基础 教案 (苏毅)项目一 认识统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学项目与任务项目一认识统计任务1走进统计世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统计的三种含义2 .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3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4 .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能力目标掌握统计的三种含义及其联系,理解统计工作四个阶段的含义和联系,掌握统计学的三个特点,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几种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素养目标通过学习统计的三种含义和关系、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培养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学习统计研究方法,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教学重点统计的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统计学研究对象及特点、常用的统计研窕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统计三种含义的联系、统计工作四个阶段的
2、联系、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的含义及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授课内容与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统计”一词最早在我国可追溯到公元前22世纪的夏朝,在书经禹贡篇中就详细统计了当时的全国人口总数、土地面积情况,并根据山川土质、人口物产及贡赋多寡,将全国分为九州,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因此,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户籍统计和田亩统计等都有较大的发展,其制度、方法和组织都处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的具体含义以及实际运用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丰富。因此现代统计需要我们从多种视角来理解统计的具体含义,以及多重含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应对处于不断变化更新的数
3、据资料。第二步:授新课一、统计的含义这一讲我们要学习统计的三种含义,首先我们介绍统计工作的基本含义: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认识活动,包括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它是由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介绍统计资料的基本含义:统计资料即统计数据,它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包括调查获得的经过整理具有信息价值的各种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如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其他有关统计信息的载体。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含义: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搜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要探索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那么上述三者直接又有哪些内在联
4、系呢?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所以,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反过来,统计学所阐述的原理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则与方法,因此,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工作过程是在一定的统计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首先我们介绍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在一项大规模的统计活
5、动开始前,必须进行统计设计。第二个阶段: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要求,根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调查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统计报表制度、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第三个阶段: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对统计数据的审核、清洗、分类和汇总,为统计分析奠定基础。第四个阶段: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统计认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在统计整理的基
6、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形成对总体数量特征、数量界限和数量关系的深刻认知,揭示统计研究对象的状况、特点、问题和内在规律性。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这一讲我们要学习统计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对象,我们主要介绍统计学的三大特点。一是数量性,这也是统计的首要特征,统计研究一般是从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描述开始,然后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找出事物之间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界限,推断事物的数量趋势和规律性。二是总体性,这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相比较于个体研究,现象的总体规律研究更具推
7、广和应用价值。三是具体性,这是指统计研究的数量方面是指现象的具体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数量关系。因为统计研究的量,是在一定条件下具体的量,所以只有当我们对现象质的规定性有了正确认识后,明确了质的规定性,才能搜集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推断。在我们深刻领会统计三大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明确界定为大量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因此,统计研究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及解释数据,并借助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进而深刻认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规律。四、统计研究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都要运用客观的、符合逻辑和系统的方法来搜集事实与分析事实。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对于客观存在的大量社会
8、经济现象,只要能按照特定性质加以概括和总结,并能用总体的数字加以表现,都可以用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首先我们介绍第一种统计方法:大量观察法。是指对现象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而大量观察法的广泛使用几乎成了统计活动的一条金科玉律。第二种统计方法:统计分组法。统计分组既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又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由于所研究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因此,需要根据统计研究问题的目的和现象的性质特点,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志对总体进行不同的分组,以反映不同组别之间的属性差异、总体的构成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第三种统计方法:综合
9、分析法。是指利用多项统计指标,对相互联系的客观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概括的方法。总体的数量规律性是通过综合而获得的,我们对事物的研究必须运用综合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例如,要判断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就要综合运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资产报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指标有三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而在这三类指标的基础上还可以展开更深入的统计分析,如对比分析、平均分析、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相关分析等。但是在使用统计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原始资料必须正确,方法应用要得当,统计结果要由既懂得方法本身,又懂得方法应用领域的人来解释,否则错误使用统计方法,将造成事实的扭曲、读者
10、的误解甚至决策的失败。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统计的三种含义以及三种含义直接的内在联系,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及其联系,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作业练习完成学习通随堂测教学总结这是认识统计的第一个任务点,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通过案例让同学们理解统计的含义、统计过程的过程,掌握统计学的三个特点,并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项目与任务项目一认识统计任务2统计数据的计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定类尺度和定类数据2 .定序尺度和定序数据3 .定距尺度和定距数据4 .定比尺度和定比数据能力目标理解四种计量尺度,掌握四种数据的数学特征素养目标通过学习四种计量尺度,培养
11、统计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四种计量尺度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四种数据的数学特征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授课内容与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统计是一门关于数据的学问,所要处理的自然也是数据有关的资料信息,而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对不同的客观现象和不同的研究任务,需要确定不同的数据计量尺度。按照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以将所采用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而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又适用于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第二步:授新课我们先来看到第一类:定类尺
12、度和定类数据。定类尺度是指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以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其测度的结果就是定类数据。例如,人口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类。但是定类尺度是最粗略、层次最低的一种计量尺度,它只能测度事物之间的类别差,而无法反映其他方面的差别。从数学特性来讲,它只具有等于或不等于的数学特性。在使用定类尺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应注意:一是无遗性原则。也就是指在所作的全部分类中,必须保证每一个元素或个体都能归属于某一类别,不能有所遗漏;二是互斥原则,是指类与类之间要互相排斥,每一个元素或个体只能归属于某一类别,而不能在其他类别中重复出现。例如,一个人要么属于男性,要么属于女性,总有所归属,而且只能归属于其中的一个
13、类别。再来看第二类:定序尺度和定序数据。定序尺度又称为顺序尺度,是指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其测度的结果表现为定序数据。该尺度不仅可以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例如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定序尺度比定类尺度要精确一些,但还不能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还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的数学运算。从数学特性来讲,该尺度具有大于和小于的数学特性,当然包括了定类尺度的特性。第三类:定距尺度和定距数据。定距尺度也称为间隔尺度,它是指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其测度的结果表现为数值形式的定距数据,通常使用自然或度量衡单位作为计量尺度,如
14、考试成绩用百分制度量、温度用摄氏度度量。因此,用定距尺度计量的结果表现为数值。定距尺度有一个度量单位,如分、度等,用这些度量单位度量的每一间隔都是相等的,只要给出一个度量单位,就可以准确地指出两个计数之间的差值,如考试分数IOO分与90分之间相差10分等。最后一类:定比尺度和定比数据。定比尺度又称为比率尺度,它与定距尺度属于同一层次,一般不作区分,其测度的结果表现为数值形式的定比数据。但是它除了具有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外,还具有计算两个测度之间比值的特点。这就要求定比尺度中必须有一个绝对固定的“零点”,这也是它与定距尺度的唯一差别。定距尺度中没有绝对零点,换句话说,这里的“0”是表示一个
15、数值,即0水平,而不表示“没有”或“不存在”。例如,一个地区的温度为0,表示一种温度水平,并不是说该地区没有温度。而定比尺度则不同,它有一个绝对零点,0表示没有或不存在。比如一个人的收入为0,表示这个人没有收入。上述四种计量尺度对事物的测量层次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逐步递进的。高层次的计量尺度具有低层次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下述表格给出了四种计量尺度的测量层次和数学特性。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理解四种计量尺度,掌握四种数据的数学特征。作业练习完成学习通随堂测教学总结本节课是讲述“统计数据类型”的主要内容,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清晰明白。让每个同学能够准确分辨四类统计数据的类型,同时理解把握每种数据所具有的数学特性。教学项目与任务项目一认识统计任务3认知统计基本概念一一总体与总体单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总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 .总体单位的定义能力目标理解总体、总体单位的定义,掌握总体的特点和分类素养目标通过学习总体和单位的定义及特点,培养统计思维意识教学重点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定义、特点及分类教学难点掌握总体的特点和分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授课内容与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统计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开展社会调查时,通过上一节课的讲解,我们对于统计活动的研究特点和研究对象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随着统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