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饼病防治技术.docx
《油茶饼病防治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茶饼病防治技术.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油茶饼病防治技术油茶饼病又称油茶叶肿病、油茶茶苞病,主要危害油茶叶芽、嫩叶、花芽和幼果。一、病原由细丽外担菌Exobasidiumgraci1e(Shirai)Syd.所引起。该菌的外担子层长在肥大变形的植物组织表面,成熟后呈灰白色。担子果棒状,无色,大小为5T73umX5T0um,担子顶端生2-4个小梗,梗长3-4Unb每小梗着生抱子1个。担抱子椭圆形或倒卵形,无色,单胞,成熟后有3个分隔,呈现淡色,大小为5.2-5.9uX148T65u两种发病形态的担抱子形态是一致的。二、寄主与分布寄主:普通油茶QCaIne11iao1eifera)、小果油茶(C.meiocarpa)、越南油茶(CVie
2、tna1nenSiS)、博白大果油茶(Cgigantocarpa等。分布:安徽主要分布于皖西、皖南山区的油茶林。三、发病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花芽、叶芽、嫩叶和幼果,产生肥大变形症状。由于发病的器官和时间不同,症状表现略有差异,依据侵染循环的差异分为主要发病形态和次要发病形态:子房及幼果罹病膨大成桃形,一般直径5-8cm,最大的直径达12.5cm;叶芽或嫩叶受害常表现为数叶或整个嫩梢的叶片成丛发病,呈肥耳状。症状开始时表面常为浅红棕色或淡玫瑰紫色,间有黄绿色。待一定时间后,表皮开裂脱落,露出灰白色的外担子层,抱子飞散。最后外担子层被霉菌污染而变成暗黑色,病部干缩,长期(约1年)悬挂枝头而不脱落。该类
3、症状特征是病原侵染当年不发病,越夏后才发病,其症状表现为整体性,被认为是主要发病形态。有时在发病高峰后期,病菌侵染淡绿色向绿色过渡的叶片,罹病叶片形成ICn1左右的圆形斑,一叶有1-3块,有的2-3块相连形成大斑。斑块比叶的正常部分肥厚,表面稍凹陷,紫红色或浅绿色;背面微凸起,粉黄色或烟灰色。最后斑块干枯变黑,常引起落叶。病菌当年侵染、当年即可引起发病、其症状常表现为局部性的,被称为是次要发病形态。四、发病规律该病发生季节性明显,安徽大约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为发病盛期,发病时间相对较短,皖西、皖南阴凉深山区,发病期可延长至5月。病菌有越夏特性,以菌丝形态在活的叶组织细胞间潜伏。病害的初侵染来
4、源是成熟担泡子,而干死后残留枝头的旧病物绝对不具有侵染能力。病菌抱子以气流传播,潜育期7-17d,在发病高峰期,担子层成熟后大量释放抱子。抱子数量随病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油茶林缘至IOm距离处抱子最多,20m以上的距离尚能捕捉到抱子。在4-5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条件下,抱子的传播距离可达IOOOm以上。病菌抱子的萌发、侵入并引起发病要有三个条件,即水分、温度和叶龄。最适发病的气温是12-18。(2。空气相对湿度在79-88%、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发病。在气温16-19。和水分、空气充足的条件下,抱子萌发率在65%以上。萌发后的抱子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侵入植物组织。叶龄影响着病菌的侵入和发病。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茶 防治 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