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读写结合的新内涵.docx
《新课标下读写结合的新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读写结合的新内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课标下读写结合的新内涵面对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新变化和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中国语文传统中“读写结合”的主张该怎样与时俱进,赋予新内涵、体现新思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或许有人会指出,新课标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明确提出“读写结合”的教学要求。的确,通览新课标,也找不到“读写结合”这四个字。但深入研读、细细揣摩就会发现,强化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促进语文能力融合发展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新课标之中。尽管文本字面找不到“读写结合”这四个字,可新课标关于读写结合的内涵意蕴和实践要求不仅是“一如既往。而且有了新的超越。在新课标视角下,读写结合的价值
2、定位、结构要素、实施要求早已超越了传统意涵,实现了多方面的拓展跃升。一、超越技能训练的低阶次定位,从核心素养整体发展的高度重新定义读写结合的目标功能长期以来,“读写结合”大多被狭隘地定义为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成为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技能训练的惯常思路。一些教师甚至把读写结合的含义窄化为以读促写一一通过阅读模仿提高写作技能,仅此而已。如此理解下的读写结合,”以语言习得为本位,忽略了学生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提升:只把读写结合定位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技能的训练,显然片面地强化了读写结合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本质。读写结合本应具有的学科功能和育人价值,被弱化甚至被偏废了。新课标对读
3、写结合价值功能的认识理解有了新站位和新视角,它从互联网时代变化了的语文生活出发,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把读写结合提升至学科育人、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高度来认识,从学科本质即综合性与实践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角度来立意。与以往课标或教学大纲仅把读写结合作为教学建议不同,新课标把强化读写联系的要求前置,放到了具有总体指导意义的课程理念部分,指出“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颇有意味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中也有相似的一段话:“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4、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J乍一看,这两段话基本相同,细细研读,却能发现其中的变化:2011年版课标提出的是三“注重”,三者是并列的要求,而新课标提出的是两“注重”一“促进”的要求,而且表达顺序也有了调整。前一个“注重”是从语文学科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外部关系着眼,后一个“注重”则是从语文学科内部关系着手。这意味着语文学习是一个内外兼顾、不可偏废的开放系统,两个方面的联系(或结合)都必须“注重二那么两个“注重”的目的是什么?不止于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而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由原来的三“注重”变为两“注重”一“
5、促进”,从并列关系调整为条件与结果关系,立意显而易见:新课标是从核心素养融合发展的角度站位并立意的。这是新课标对包括读写结合在内各类语文实践活动的新定位和新理解,与传统语文对读写结合定义的价值功能相比,无疑有了显著跃升。此外,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再次呼应前面的教学理念,提出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这里又一次强调了读写结合的素养导向,凸显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特征。怎样将读写结合促进核心素养整体提升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6、、学业标准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回应,从不同维度阐述了读写结合的任务设置与实施策略。比如,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有这样的表述:“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除了继续强调整合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方式,新课标在这里对读写结合的目标再升华,明确指出读写结合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凸显了读写结合的育人价值。可见,基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属性,新
7、课标进一步强化了读写结合的育人导向,明确加强读写结合是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这不止于对中国语文传统的继承,更实现了一种创新和超越,是适应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变化,对读写结合价值功能的新认识、新理解和新定位。二、超越散点式、概念化一般要求的层面,努力构建符合儿童学习进阶规律、体现素养形成逻辑的读写结合新体系课程标准是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的总体刻画和阐述。因此,对于读写结合这样的专题性问题很难做到深入系统的阐述。所以,以往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常常把读写结合作为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或教学建议提出来,难免失之笼统概括或零碎分散,没有形成结构化体系。但新课标与以往课标相比有了很多
8、突破,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到学业标准,都不同程度地与读写结合的思想相互勾连与呼应。新课标努力从儿童阅读与写作进阶的发展规律出发,建构目标、任务和学业标准,其关于加强读写联系的要求已带有体系性特征,基本形成了关于读写结合这一主题的逻辑框架。这主要通过纵横两条线索显现出来。首先,新课标中读写结合内容任务中贯穿着一条体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读写能力发展的纵线。儿童的阅读理解与迁移写作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增加、读写能力逐步发展而不断拔节生长的。鉴于此,新课标关于读写结合的内容设置、目标任务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进阶的,体现了不同学段儿童知识增加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这在课程目标的学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读写 结合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