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较.docx
《《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较.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也精于刻画人物。其笔下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几句,就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朱彝尊在?经文考?中称“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这是对其文学成就,尤其是人物塑造成就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从?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亦可窥其一斑。在这篇文章中,中心人物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其胆、识、言诸方面的特点,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就是其中的次要人物郑伯、秦伯、晋侯,虽然着墨不多,却也是有言有行有情,形象鲜明生动丰富,显示了作者精湛的人物描写艺术。先来看看郑伯,这位
2、即将亡国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现主要是“一从、“一曰。当秦、晋两国气势汹汹地围攻郑国之时,郑国可谓危矣,形势对于郑国实在是差到了极点。郑国的出路,大致来说只有三条:要么抗争到底;要么屈膝投降;要么化解危机。很显然,以郑国目前的实力,与秦、晋两个大国抗争,无疑是以卵击石,郑国势必会因此而走上亡国之路,这是郑伯所不愿看到的;屈膝投降的结果或可保有相当的利益,最差无非是亡国,但这种结果是极不可靠的,郑伯没有主动权,所以他也不会接受;而想方法化解危机,既可防止一场劫难,又可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掌握了事情的主动权,应该是最正确的选择。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谁来化解这一天大的难题?显然郑国大臣之中无
3、人能够负起此重任,所以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郑伯没有任何行动,而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就在事情即将顺利解决的时候,作者利用烛之武的牢骚形成了一次波澜,使文章曲折引人而不呆板。烛之武面对郑伯的重托,却大谈自己至老不能被用,如今更是“无能为力也已,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为难之中的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这番自责,可谓动之以情,令烛之武为之语塞,对其牢骚情绪也是一个至好的抚慰。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烛之武退秦师 武退秦师 三国 君主 形象 比较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