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导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2、积累文言实虚词,在语境中体会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3、了解并体会苏武的形象,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重点难点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法。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
2、胆共服汉德威。简析: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二、知识链接1、班固(建武八年32年一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2、?汉书?简介?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
3、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三、自主学习1、字音字形移(yi)中数(ShU6)通使且鞋UudI)侯丈人行(hng)遗(w6i)单于维(gu)王昆邪(huny6)王淀(ZhU6)野侯阿氏(ydnzh1)左伊秩詈(Zi)燃(yn)火膏(gGo)草野啮(ni6)雪旃(Zhdn)毛牧来di)纺缴zhu6)槃(qing)弓弩械I(yU)阳宫斧
4、钺(yue)2、通假字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女,通“汝,你;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弄,收藏)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3、词类活用宜皆降之(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用作动词:用车子拉)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赞美,以为壮美)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名词用作动词:滋养)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斗,动词的使动用
5、法:使争斗)天雨雪,武卧啮雪(雨,名词用作动词:下)使牧靴,瓶乳乃得归(乳,名词用作动词:生育,生子)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10)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4、古今异义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当;今义:差不多)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长辈男子的尊称;今义:指岳父)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赐予)(4)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
6、,筹划)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古义:第二年;今义:下一年)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1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伤心、失望、痛苦的)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古义:年龄;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K)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成全,提拔;今义:业绩)(11)谢汉使日:“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老实、老实)5、特殊句式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缀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维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为降虏于蛮夷
7、。(介宾后置)四、合作探究1 .疏通文意,依照例如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门)、初使匈奴,单于受礼。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2)、维王谋反,祸及汉使。(4-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7-8k李陵劝降,忠贞如一。(IOh历尽艰难,发白归汉。2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局部?各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贝O
8、第二局部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第三局部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3、苏武出使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如何?他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出使匈奴的?这对后面故事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汉朝与匈奴连年征战,在相互窥探对方军事情况时,互扣对方使节,处于敌对状态。单于即位后,担忧汉朝的进攻而主动求和,互遣被扣留使臣。在此情形下,苏武率团出使匈奴,担起了议和的重任。但此时汉朝与匈奴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
9、解除,议和只是单于的缓兵之计,苏武此行还是充满凶险的,但他仍毅然出行,这就为苏武被扣埋下伏笔。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那么。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防止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
10、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对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5、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
11、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那么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假设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
12、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6、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答复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答复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劣,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那么“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
13、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那么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说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答复表现了苏武爱憎清楚、立场坚决、大义凛然的品格。7、请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决,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懊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决。8、小结苏武的人物形象
14、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我们可以说苏武是中国坚决的爱国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的代表。9、请结合课堂探究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11)比照映衬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缎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
15、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2)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縻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响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3)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为於单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