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光》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园风光》的教学设计.docx(3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一、设计理念“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四个领域之一。它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二、设计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材第9697页的内容。三、设计目的1、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
2、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四、设计流程:1、整体感知画面。出示田园风光图。提问:这幅图的是什么地方的情景?画面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画面可以分成哪几个场景?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有苹果园、养蜂场、养兔场、养猪场、耕地和学生过河6个场景。提问:你看到图中的方向标了吗?根据方向标你能说出6个场景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汇报。提问:如果把田园分成两部分,你能按自北向南的方向,说一说田园的西半部分和东半部分各有什么关系吗?指
3、名回答。2、分块解决问题。(1)苹果园。提问:观察苹果园的画面和文字,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你能解答小番茄提出的问题吗?各自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解题的方法。提问:根据苹果园每行有8棵苹果树这一事实,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一人提问题,全班学生解答。(2)养蜂场谈话:在离苹果园不远的地方,蜜蜂们正在不停地忙碌,你能从图上看出什么?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人人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话:根据从图上看到的蜂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同组的学生列式解答。(3)养兔场谈话:美丽的田园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兔子,你从图上看到养了哪些兔子?小组内合作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看哪一组提出并
4、解决的问题多。小组代表在班内汇报提出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回答如何解决。(4)养猪场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场景,提问:从养猪场的场景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一人提问题,本组内其他学生回答。小组代表说出本组计算的结果,指定其他组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5)耕地提问:观察耕地图,说说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答。例如,学生可以这样想:耕一块地用了8分钟,耕7块地用了56分钟,56分钟不满一小时,所以1小时能把7块地耕完。向本班汇报本组的解决方法。(6)学生过河谈话:观察图画,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猜一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要几次才能全部
5、过河,要说出是怎样想的。你能说一说怎样乘坐最合适吗?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用图表示。3、总结。(1)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思考。(2)讲述:同学们在游览田园风光中,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以后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五、设计特点本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有如下特点:1、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2、按照“观察场景图一一收集信息一一提出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顺序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3、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4、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数数、计算
6、、认识方位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课后反思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综合运用了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今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2 .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学具准备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教学过程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1 .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2 .师:图
7、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3 .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1 .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1)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若出现: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3)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4)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5)师:你认为
8、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2 .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2)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3)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3 .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1)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
9、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P45第1题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1. P45第2题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2. P45第3题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1)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2)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10、3. P45第4题(1)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1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2)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4. P45第5题(1) CA1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2) CA1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3)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5. P45第6题(1)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2)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6. 全课总结: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
11、方面?7. 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教学内容:课本P1oO页。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具学具: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教学过程:一、游戏一: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
12、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二、游戏二:(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小组活动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3)、同桌活动。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三、游戏三: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2、小组活动A、师: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
13、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4、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1、组织竞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本节课引入课题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想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哪些知识?”给学生
14、创设发现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学习,从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作用。2、“做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掌握技能,体验成功教学内容:课本P68例2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2、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准备:图片、纸和剪刀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
15、,建立表象1、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2、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关于对称的表象,便于形成概念。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1、引导观察图形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交流。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刻意纠正。)3、教学“对称”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一一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4、组织活动一一剪一剪前面我们己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吗?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