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设计:湖北省宜昌市虢亭区实验小学揭子朋评析:湖北省宜昌市教研室罗善彪背景与导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
2、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
3、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想!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学生分小组活动)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不能。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
4、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后汇报)学生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学生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
5、和都比第三边长。学生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学生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学生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学生4:原来是这样的。(学生都有同感)学生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学生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学生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学生都翻书看)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
6、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片断二:及时练习,形成能力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能!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学生1:(1)、(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中的线段不能拼
7、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5cm6cm9cm的五条线段,其中能够与线段一起组成三角形的有哪几条?学生1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3+2.53.5,2.5+3.55学生2:长度分别是ICn1、6cm、9cm的三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不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1+2.5=3.5;2.5+3.5=6;2.5+3.5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学生3:我
8、用长度为2cm、2cm、6cm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2+26,所以他们不能拼成三角形。师:刚才学生1、学生2所说的三角形是两种较特殊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我们将在下次课中学习研究。题目三: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学生1:我想最多可以由9根火柴棒组成。学生2:我觉得最多可以由8根火柴棒组成。师: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好。不过同学们如果能通过实践,讲究事实依据,用理由来说服人那就更好了!(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摆)学生1:我们通过实践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学生2:我们通过讨论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9、此时另外两条较短的两条边的和为8,大于最长边7,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此时能拼成三角形,且最长边由7根火柴棒组成,为最多。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为你们骄傲,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灿烂的明天一定会与你拥抱。反思: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如此定会别有洞天。点评与拓展: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大写的“人”。本节课,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
10、了这一观点。先是设计了“拼三角形”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接着设计汇报展示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听别的同学汇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后面的教学中,该教师继续抓住这一教育思想对学生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快乐,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教学目标:1 .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2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
11、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2 .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具准备:课件、表格、尺子等。教学过程:一、教学“间隔”1 .教学“间隔”的含义。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清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2 .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一一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1 .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