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勘察报告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1、序言1.1 工程概况xxxx设计院(以下称为业主)拟建“xx设计院科研设计楼”由 XXXX事务所设计。业主委托我院负责该工程的详细勘察工作。1.1.1 拟建物性质“XX设计院科研设计楼”规划建筑由地上1幢20F高层建筑、 3F5F裙楼和无地上建筑的纯地下室组成。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 3700.75m2,规划建总建筑面积28815.00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 积19550.00m2,地下室总建筑面积9265.0Om2。地上20 F高层办 公楼,高度71.1077.1Om,裙楼地上35F,高度12.9019.90m。 均设3层地下室,与无地上建筑的纯地下室相通。预计基础埋深 15.00m (地下
2、室内13.20m+筏板基础厚度1.70m+垫层0.10m)o 主楼采用框筒结构,筏形基础,单柱最大轴力约为21000 kN; 裙楼和无地上建筑的纯地下室,采用框架结构,柱下独立基础, 荷载待定。拟建物0.000标高=497.900m。LL2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J366 2004) 3.0.1条(表3.0.1),本建筑为地上20层、地下3层的高 层建筑,勘察等级为甲级;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 3.1.13.1.4条,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 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据此综合确定本工程岩
3、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1.2 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1.2.1 勘察目的本次勘察的目的是对建筑场地地基的岩土工程条件作出评 价,给地基基础设计、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 治提供岩土工程依据。1.2.2 勘察技术要求1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高层建筑 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J366-2004)进行岩土工详细 程勘察。2 .查明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岩石和土 的物理力学性能,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及承载力作出评价。3 .查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不 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有无暗浜、暗塘、 墓穴等,
4、并对其危害程度、建筑场地稳定性做出评价,提出预防 措施的建议。4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 补给情况,以及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设计抗渗水位 及抗浮水位,提出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和有关技术参数。5 .查明场地抗震地段划分,判定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场地 类别、岩土类别、地震稳定性及地基土的液化可能性评价。6 .对场区域环境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提供不良地质现象 的防治所需的计算指标及资料。7 .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建议适 当的基础形式和基础持力层,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和基础设计 方案和建议。8 .拟采用桩基方案时对成桩的可能性分析,施工对周围环
5、境影响分析和评价。9 .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计算 参数,预估基础沉降量,估算的期望差和总基础和桩沉降值,提 供抗浮锚杆、降水、喷锚护壁、沉降观测、地基处理等相应建议 方案,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10 .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支护设计及施工降水所需 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提出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的建议,以及永久边坡挖、填 方建议允许坡度。11 .按勘察规范提供各项水文地质参数对拟建场地工程地质 及水文地质进行综合评价与建议,明确设计的采用值,并提供勘 察报告。12 .提供勘察成果图及CAD电子格式图。13 .其它
6、未尽事项按现行相关规范、规程执行。1.3 勘察工作依据本勘察依据有关的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建设单 位提供的设计技术文件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1.3.1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 2008年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土的分类标准(GB14590)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1.3.2 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 - 2004、J366-2004)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9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9)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2003.06)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J220-2002)1.3.3 地方标准xx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1.4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1.4.1 勘探方法1.4.1.1 钻探本工程采用常规钻探取样和植物胶护壁机动回旋钻进方法, 抽样定性鉴别地基土层的结构,物质成分等有关地层的物理特 性。1.4.1.2 原位测
8、试本工程采用N.超重型动力触探、波速测试等原位测试方法 综合评价岩土力学指标。1.4.1.2.1 N.超重型动力触探采用N.动力触探判别土层均匀性和地层结构划分;定量评 价卵石土密实度并估算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1.4.1.2.2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在于判别土层均匀性和地层结构划分;判 别地基液化可能性及等级;估算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1.4.1.2.3 地震波速测试采用单孔法波速测试测定场地各岩土层压缩波速、剪切波 速;划分场地土类别;提供地震反应分析所需的场地土动力参数; 评价岩体完整性,估算场地卓越周期、等效剪切波速。1.4.1.3 取样1、土样:每类地层不宜少于6件。
9、一般粘性土可采用普通 取土器使用锤击法(重锤少击)取样。扰动砂样不宜少于6件:。2、卵石土样:在4钻探孔中各取1组卵石土样进行颗粒分 析,每组不得少于20kg。3、水样:场地取水试样2组,每组水样为2瓶,水样采取 数量不应少于500ml,其中一瓶进行侵蚀性CO2分析,应立即加 入23g大理石粉(并注明)。4、岩样:场地取岩样13组。1.4.2 勘探点布置本工程由我院布置勘探点26个。高层建筑部位孔距9.30 19.40m,地下室无地上建筑部位孔距10.020.5m。勘探点分布情况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4.3 勘探深度高层部位钻孔深度29.8032.70m;纯地下室部位钻孔深度约 29.8
10、0 32.20m。1.4.4 勘探方法及工作量我院根据业主提供的1:500总平面图所标示数据和拟建物场 地红线,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施放勘探点,各勘探点的标高采用 XX市城市高程系统,并根据XX市城市高程系统设置水准基点: TPl=497.902m, TP2=497.200m, (TPl在从望平街进入场地内右 侧高压电线竿上,TP2在场地内东北角砖3住宅墙脚,详见“勘 探点平面布置图”图号NO:01)。外业工作于2008年10月1430日进行,实际工作12天。勘探工作方法和完成外业工作量如下:1、施放勘探点26个,TP点2点。2、对26个钻孔采用植物胶护壁机动回旋钻进,全孔取芯进 行定性分,总进
11、尺805.00mo对18个N.超重型动力触探对比 孔卵石层上部的土层,采用常规钻探抽样,进行定性分,总进尺 83.70mo3、对18个探点的砂卵石土层进行N.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 测试,对力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总进尺291.40m。4、对砂土进行标贯测试7次。5、取原状土试样6件,取中砂扰动样9件,取卵石土大样 4件,取岩石试样13组。对其中2件素填土加作土对建筑材料的 腐蚀性分析,6、分别在6#、18#钻孔中进行了浅层地震波速测试,测点36 个。7、在1#和26#钻孔中取地下水(孔隙水)试样2件,作水质 常规试验及腐蚀性分析。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自然地理概况2.1.1 地理位置拟建场地
12、位于XX市成华区东风路18号(成华区东风路3A 地块内),地块西侧与望平街相通,其它三面与XX设计院院区相 邻。交通方便。2.1.2 地形地貌拟建物场地为空地,场地开阔,地形较平坦。场地自然地坪 标高(以钻孔孔口标高为准)497.07497.87m,相对高差0.80m。地貌单元属XX平原岷江水系I级阶地。2.1.3 气象场地所处XX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 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主导风向 为NNE向,常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 风压约25OPa,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七、八月份雨量 集中,易形成暴雨。根据XX气象
13、台观测资料,XX地区的气象指 标如下: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2。C,极端最高气温38.3o C, 极端最低气温-5.9。Co2、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7.00mm。最大日降水量为 195.2mmo3、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o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2%。5、日照时间: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6、风向与风速: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 1.35mso7、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 (1961 年6月21日)。2.2 区域地质概况XX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 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
14、XX平原北起安 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XX坳陷。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 亘达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 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沿此断裂带的 都江堰、北川、青川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过里氏8.0级地震。龙泉山褶断带: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长约200 公里,宽15公里左右。为一系列压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 呈北东走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裂活动标志少。XX坳陷与XX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35。方向展 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 “喜山运动
15、”以来一直处于相对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 (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 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北东方向延展。 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北过新津厚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 深约5.5公里,以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 8.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磨盘 山断裂位于XX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XX市区一环路北 三段附近。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 地区属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 过3.4级地震。XX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 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以具雏形, 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 友展O老第三纪,青娥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 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早更新世,龙门 山急剧抬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 砾石堆积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 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 剧烈而复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