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统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扎实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根据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产业现状本行动计划的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含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等方面。()产业基础1.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全域有2000多家环保企业规上企业100家,从业人员超5万人。2023年完成规上产值同比增长5.5%o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
2、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产业主要集中在1ED照明、高效变频器、绿色建材、水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形成了以检测、监测、培训、孵化、展示等全链条支撑体系,是环保产业最集中、产品最齐全、技术最密集的产业集聚区。2 .细分领域优势明显。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发挥小而精的特点和优势,培育了一批细分领域的赛道冠军。水污染防治产品在水处理领域的市场占有份额进一步增大,部分环保企业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化工废水处理行业成为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知名企业。已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3 .创新研发资源集聚。节能环保领域先后与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累计建
3、成各级各类研发平台50家。拥有博士后工作站3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有效发明450件。4 .产业生态不断优化。要素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建设了环保展示中心、环保城等技术、产品的展示,创建了软件园、智造园等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联合建成环保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支撑体系持续发力,相继成立环保产业发展基地。5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重点推动建设了环保科技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环保技术转移中心、水处理联合研发中心,将环保技术装备和环保服务输往市场,多家企业开展环保项目的国际合作。(二)存在不足当前节能环保产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节能环保企业
4、存在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二是与材料、生物、物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其他相关领域技术成果融合不够。三是企业核心技术装备掌握不足,特别是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设备、材料缺乏。四是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缺少中试、生产型研发中心,企业提供综合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仍有待提升。五是新一代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等高端人才仍然短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较少。(三)面临形势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注入新鲜血液和价值增量,在环保监测监管、装备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提供智慧化服务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未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向:一是要继续向重点领域发力,攻克一批污染治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及材料药剂,提高绿色产业技术装备
5、水平。二是打破产业界限,促进生物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节能环保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三是要鼓励以技术为先导的商业服务模式创新,开展区域环境问题集约集成服务、生态价值综合实现方式服务等。四是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专业化水平与综合解决能力,鼓励强强联合,以满足更大尺度空间与复杂环境问题的解决。二、发展目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25年,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其中超20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50亿元的大集团1-3家。(二)产业体系日趋完备。水
6、、土、声、气、固、仪及配套产品制造体系更加完备,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节能环保服务业形成综合竞争新优势,总承包总集成、科技研发等节能环保服务领域持续拓展扩大,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持续涌现,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三)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研发投入持续加大,部分关键共性装备达到先进水平,到2025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达到30家以上,建成约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四)示范引领日益凸显。形成示范带动、品牌引领的新效应,建成3家智能车间,推进5个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在水、土、
7、声、气、固方面分别建成一个全国领先的示范标杆工厂,每年培育3家的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五)营商环境更加优越。建设活力迸发、营商便利的新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动力,全面放大集成改革试点效应,加快建成平台审批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三、重点工程(-)创新驱动工程。依托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带等重大区域,全面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标准技术创新基地以及水污染防治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建成领先的水环境产业标准化创新平台,在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标准制定上掌握话语权。加快链接,加速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集聚,支持设立研发中心、创
8、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整合资源,构建创新联合体,破解产业关键性问题。(二)企业优强工程。鼓励有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向总集成总承包、工业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鼓励引导企业实施智改数转,加大高端智能装备引进的支持力度,开展数字化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线、车间、工厂,支持成熟技术产品的标准化、成套化制造,建设规范、快速、有效的装备生态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更多的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不断增强节能环保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大节能环保企业培训、考察和交流的频次,持续提升企业家眼光和素质,鼓励接班人创新创业。(三)协同推进工程。制定完善推进产业升级与服务化发展的路径
9、措施,推动制度供给突破和优化,深化关键要素的供给,激发企业提升内生动力。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活动,坚定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主动谋划,抢抓发展机遇,促进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并购和区域兼并重组,实现技术升级。制定兼并重组、企业上市、重大项目、创新驱动、智能改造等方面的专项政策,切实利用好产业专项金,实现产业政策聚焦,提升产业政策效能。(四)示范带动工程。充分发挥概念水厂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固废处置中心、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环境医院重大标杆类示范项目,引导和鼓励本地节能环保企业参与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等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本地企业装备采购一工程建设一运营维护一试点示范,树
10、立行业标杆,推出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服务能力的优质企业以及生态产品。针对节能环保产品多,技术质量参差不齐,知名品牌少的问题,建立先进节能环保产品名录,由单位联合本地龙头企业进行联合检验评估,逐渐建立完善优秀产品库,打造智造知名品牌。四、工作举措(一)打造科创资源高地。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载体。扶持培育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街区、双创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掌握核心专利技术,重点攻克一批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实现成果转化。培育更多的市级以上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节能环保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高效集
11、约发展,提高发展能级。支持大型和实力民企来宜并购,打造区域性总部,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共赢发展格局。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构建生态圈,组成战略联盟。鼓励中小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兼并重组,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规模总量。(三)培育行业链主龙头。积极培育链主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或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激励个转企、小进规。推动企业立足制造主业,积极拓展工程设计、运营等。(四)构建先进制造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标准技术创新基地,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和团体标准的制定,掌握行业主动权。强化数智
12、赋能,引导企业开展智改数转绿提,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支持企业创建CNAS或CMA资质科研室,增强企业质量服务能力。打造一批符合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推动环保技术装备列入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创建一批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提升高水平供给能力。(五)强化项目示范引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工业水污染、高难污水处理等领域,以概念水厂的前瞻设计理念为蓝本规划建设一批拥有专利技术、可复制性强、适用性广的重点产业化标杆项目率先在落地,通过解决范围内污染防治问题积累先进经验,转化前沿技术。鼓励政府、企业优先采购本市节能环保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扩大环境治理、节能降碳
13、等项目中元素的占比,并积极与单位开展项目合作。支持政府统建、企业自建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原材料、零部件、基础加工、仓储物流等共享中心,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项目。(六)扩大开放合作窗口。发挥环保产业集群优势,加强与环保技术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紧密行业协作,深耕市场。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交流活动,与前沿科技和产品同台竞技,取长补短,支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做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借助市场机遇,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对外开展投资和经营,输出环保技术装备和发展理念,打响环保的影响力。(七)集聚人才优势。瞄准破解产业和科研卡脖子的紧缺型人才,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猎头公司合作,链接全球高端
14、人才,齐心协力推进招才引智工作,凝心聚力打造节能环保产业人才高地。发挥环保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环保人才良性有序流动制度,促进企业行稳致远,共建携手奋进新生态。(八)精准企业服务。对年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在服务以及对上争取的各级各类荣誉和项目中开辟绿色通道,优先给予支持。五、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发挥节能环保产业链工作专班力量,加强统筹协调周绕需求和市场供给,打造产业应用场景,保持产业联动,引导集群企业发展,研究制定政策、细化工作举措,凝聚发展合力,确保节能环保产业提档升级有序推进。(二)强化政策
15、引导。强化落实,充分发挥关于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支持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政策的引领与激励作用,支持重点节能环保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兼并重组、做大做精做强。(三)加快人才培养。多方式多渠道培养安全节能环保领域专业人才,加强高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三方联动,推进产教融合,设立特色专业和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加大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产业人才水平,完善产业人才梯队建设。(四)形成反向倒逼。进一步严格绩效评价应用,对列入低效用地的企业,在工业绩效评价时原则上直接评定为D类。同时,加大监督检查,通过落实部门联动,构建多标准、多部门、多渠道协同推进工作格局,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促使一批质量、环保、安全、能耗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依法依规实施整治;对存在不法行为的企业,列入共享平台进行惩戒。(五)合力协调服务。深化为企服务机制,以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维度为着力点,合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着力协调疏通产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推动企业做强做优,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六)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凸现、新机制新模式转化应用迅速等转型成效明显的典型事例,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