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教师论文:怎样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9.docx
《名优教师论文:怎样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优教师论文:怎样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9.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怎样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一、把知识学习变成借助知识的阅读活动小说阅读教学自然无法回避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但正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知识观里一再强调的,语文课程的知识本身并不是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学生了解和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语言进行实践、阅读和写作。因此,小说教学中的小说知识不是教学的内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是为了帮助学生将来的小说阅读;从教学过程来说,是为了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教学意图。比如故事情节,它是小说教学必须涉及的知识,甚至有老师认为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其实,这个知识是很复杂的,不要说学生很难掌握,就是很多老师也不容易掌握,绝不是按照“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2、对小说进行一通分析,再贴一个概念标签就可以了。故事和情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事是事件本身,情节是有因果关联的事件,因此情节一定有故事,故事不一定都有情节。甚至有专家认为,应该分清故事情节和小说情节:故事情节是生活事件的原态,小说情节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故事;生活事件的故事情节是按时间发展的,小说的情节有各种复杂的安排;生活故事情节的时间都是等值的,小说故事情节的时间是不等值的。和学生讲这些故事和情节的知识并不容易,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我们借助这些知识组织学习活动,把其作为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就非常有意义。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几个环节的:(1)让学生说说阅读小说后印
3、象最深刻的片段,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印象深刻。我会在黑板上写出这些情节片段的关键词。(2)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整理黑板上的情节片段,用序号标出先后。(3)回顾课文,厘清作者叙述这些情节的顺序,再用序号标出作者叙述的先后。(4)讨论:作者的叙述和故事本身的先后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5)让学生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件,我用线条连接这些事件。(6)讨论:这些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围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金钱)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故事和情节展开的,基本涵盖了上述比较复杂的情节和故事的知识。但我的教学意图并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故事,什么是情节,故事和情节有什么联系和不同,而是借助这些本来不好讲、不容易讲清楚
4、的知识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情节去读故事、读小说。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基本明白了小说的故事和情节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不是一次学习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真正经历了读小说的过程,并感悟了小说阅读的方法,获得了本来要花很多时间去贴标签才能明白的东西。同样是这篇小说,还涉及一个小说知识,也就是小说的叙述方式,因为选进教材的小说基本都是砍头去尾的文本。砍和不砍,孰优孰劣,这就涉及小说叙述方式的问题。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比故事情节还难。我的做法是:(1)出示小说原来的结尾,让学生补写相应的开头。(2)讨论:有了这样的首尾,小说结构有什么变化?(3)讨论:有了这样的首尾,主题理解有没有不同?(4
5、)讨论:有了这样的首尾,你对小说有什么新的认识?(5)讨论:教材编者为什么要删去首尾?你认为是否应该删去首尾?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本来很难讲清楚的有关叙述方式的知识都在里面。而且,借助这个知识组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也更深入,可以说更会读小说了。二、把性格概括变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概念和标签。概念和标签是别人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结果,是其他读者对小说人物认识的提炼。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毫无疑问,小说是写人的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
6、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在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往往只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征,没有内心体验的小说阅读,没有走进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小说阅读,只能是隔空互望,所谓性格特点的概括只能是贴个标签而已。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就是带着学生到处贴标签,或者就是证明结论。比如,哪里是好喝懒做,哪里是自命清高,哪里是死要面子,并没有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教孩子们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学生读到这里时一般很难有到位的理解,甚至以为孔乙己吝啬小气,而很多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里表现了他的善良。说孔乙己善良肯定是不错的,但仅仅理解为善
7、良是肤浅的,因为没有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我在同学们作出种种回答之后,问了这样几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总是和孩子们说话?他想不想和大人们说话?他当然想和大人们说话,可为什么不和大人们一起喝酒、一起说话呢?因为他想要说话的人,人家不愿意和他说话;愿意和他说话的人,常常都说些让他难堪的话;愿意和他说话又不伤害他的人,他又不愿意和人家说话。孔乙己死要面子、自命清高的特点,老师在小说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并通过对一些描写方法的分析加以落实。我在教学中则主要是抓住孔乙己用手走进酒店、走出酒店这个“走”字引领学生走进孔乙己的精神世界。为什么用“走”呢?打折了腿。为什么不是爬呢?爬不是更轻松一点吗?我分别画了
8、“走”和“爬”的简笔画,让同学们发现“走”和“爬”的四个不同:爬是弯着腰,走是直着腰;爬是低着头,走是抬着头;爬显得更矮一点,走显得更高一点;爬是四肢着地,走是两肢用力。孔乙己选择“走”而不是“爬”是一种内心尊严的体现,是一种生命姿态的选择。这时候,学生理解的死要面子、自命清高就不再是一个概念和标签,对孔乙己也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嘲笑和批判的态度。这恐怕才是读小说应该有的方法和路径:通过阅读走进人的精神世界,走进人的内心,丰富人生体验、心灵体验,对生活、世界有更多的体察和理解。阅读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甚至荒诞小说,更需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类小说的故事常常是退到背后的,更多的是人物的感受、意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优 教师论文 怎样 进行 小说 阅读教学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