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古汉语的文化宝库——山西方言口传文化中的古词古义探赜.docx
《保存古汉语的文化宝库——山西方言口传文化中的古词古义探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存古汉语的文化宝库——山西方言口传文化中的古词古义探赜.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保存古汉语的文化宝库山西方言口传文化中的古词古义探陵后图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员表演挂画。【口耳间的中国】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口传文化形式,并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口耳相传中,世代承袭而传播至今。口传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习惯风俗、规章制度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本刊特推出口耳间的中国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围绕民间广为流传的传文化形式,挖掘其中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以山西方言为载体的多种口传文化形式,无论是以“说”为主的说书、讲故事、谚语、歌后语、惯用语,还是以
2、“唱”为主的地方小戏、民歌、曲艺类,皆遍布全省各地,内容异常丰富。尤其是流行在群众中的口头文化形式,表现力极强,普及率很高,代代相传。山西因此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西北曲艺的源头”O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山西的不少方言口传文化形式由于传承人或演员少、观众少、剧种少、剧目少、展演场合少等原因,正在加速消亡。为了对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存,我们共摄录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28种,摄录总时长413.5个小时,转写唱词、剧本等文本310万字。在调查和研究山西方言口传文化中,我们经常感慨,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口中说出的谚语,如果记录下来细细探究,其中却不
3、乏“文绐绐”的古词古义。可谓“村农不识字,乃为万世师比如,平遥谚语“早雨一日晴,夜霁没好天”中的“霁”字,义为雨雪停止。说文解字:“雨,止也。”再如,忻府谚语“三日无粮不聚兵,一顿不吃大年偿”中的“慢”字,表饥荒。广韵有“无谷日饥,无菜日慢又如,离石弹唱馋婆姨吃鸡中的“衿上围裙把厨房进”,其中“衿”表示“系”O玉篇:“衿,结衣也。”以山西方言为载体的口传文化形式,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保存古词古义“活化石”的宝库。从山西方言口传文化形式保留的古词古义看,主要有古汉语名词和古汉语动词两类。古汉语名词古汉语名词是指见于古汉语文献中的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这些名词在
4、古汉语中有的是通用的常用词,有的是使用于某地的方言词。这些古词后来逐渐被另一个词所取代,在今天的普通话日常交际中已不再使用。但是,有些词至今还保留在山西口传文化形式中,依然作为常用词使用。以下酌举数例。“树”在山西南部27个县市中叫bo儿,音同“拨”。如尧都谚语:”成材的bo儿不用科。”意思是成材的树就不用拿斧头砍枝条。再如尧都谜语:“一个bo儿不低不高,结下来是把枪刀皂角。”经考证,bo的本字就是“木”。东汉之前,“木”一直表示活着的“树”;东汉之后,“树”替代“木”。“木”表树”只残留在成语中,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今天的普通话中,“木”已不再单独使用表示树,只
5、能作为一个词素,如树木、枕木、木头、木材等。山西口传文化中将“树”称“木”,正是将东汉以前的古词古义保存了下来。“床”的本义是可供人坐卧的器具。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日床。”礼记内则:“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明代马愈马氏日抄特迦香:“琳坐右侧胡床上。“山西方言口传文化中的“床”字还保留这两个意义,不仅指可卧的床,还可指可坐的“小凳子”。如离石三弦书下柳林:“图蛋屁股下坐床床。”这里的“床”特指小凳子。“床”指“小凳子”保留的是古词古义。山西方言称“门槛”为“门限”,“限”是“槛”的本字。文献中最早表门槛的字是“限”。说文解字:“限,乎简切(xin),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保存 古汉语 文化 宝库 山西 方言 口传 中的 古词古义探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