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哉矫”:屈原的君子品格.docx
《“强哉矫”:屈原的君子品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哉矫”:屈原的君子品格.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强哉矫”:屈原的君子品格汉以后,儒家学者往往用孔子圣人的标准来评价屈原,对屈原不合圣人的行为模式多有指摘。如,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忿怨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紫狂狷景行之土。”(离骚序)孟郊认为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旅次湘沅有怀灵均)。朱熹指责屈原“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怨怨激发而不可以为训”,“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楚辞集注序)。他们看到了屈原在性格与行为方式上与孔子的不同之处,但却没能看到屈原在精神实质上与孔子的相通之处。事实上,屈原的品格完全符合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品格。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品格有多方面
2、的内涵。检索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其中最具概括性的一次是:“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这可看作是从总体人格与精神特点来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是仁者、智者、勇者的人格结合体,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则是不忧不惑不惧。“仁者不忧”是孔子对君子的第一个要求。所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应时刻以仁为追求。而“仁者无忧”也并非指君子全然无所忧虑,而是说君子不应以个人成败得失为忧,而应以道为忧,即“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子路)。为了实现道,君子不但要忧而且必要时需要豁出性命,牺牲自己,即“志士仁人无
3、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要求君子首先是仁者,就是要求君子必须有为民为公之心,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追求,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仁义”是孔子及儒家之道的核心,实现仁义之道正是孔子给君子设定的理想与追求。以仁义为追求的君子,不会计较一己私利的得失与个人的成败,而全然以为人民谋公利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如此,便能从个人成败得失的计较中摆脱出来,获得一种“无忧”的精神气质。这便是孔子所谓的“仁者无忧”。屈原显然是仁者,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美政”理想的实现,而“美政”就是要推行仁义之道。为此,屈原如孔子一般忧国忧民,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但其所痛苦和忧愤者均非为了个人成败得失,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所谓“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而当美政理想无法实现时,屈原高喊“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了捍卫理想与道义,屈原最终不惜纵身一跃,沉江而死,杀身成仁。所以,屈原是全然为公为民的,他所忧患的是社稷而非个人,故而屈原之忧是君子之忧,与“仁者无忧”的品格实为相通。“知者不惑”是孔子对君子的又一要求。“知”通智,子日:“好学近乎知”(中庸)。智者首先应该是好学者,能“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不断地增长自己的学问见识。所谓“君子博学于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强哉矫 屈原 君子 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