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的伦理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ocx
《“仁者爱人”的伦理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者爱人”的伦理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仁者爱人”的伦理意蕴及其当代价值作为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仁者爱人”为历代思想家所推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今天,继承和弘扬儒家伦理精神,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其伦理意蕴,发挥其面向当代生活的理论活力。为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梳理“仁者爱人”的伦理意蕴,进而探究其当代价值。“爱人”之“爱”是一种较为温和的关怀之情按说文解字,“爱”从心,是一种表达善意的情感。进一步说,“仁者爱人”之“爱”应该是较为温和的情感,从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说法中可见一斑。其中“爱”和“亲”这两种情感形成了对照:“爱”是对一般人而言,其情感表达的范围较为广泛;而“亲”是在“众”这一广泛的对象中作进
2、一步选择,是对有德者表达亲近之情。也就是说,这里由“爱到亲的关系意味着情感范围的收束,其情感强度则是递进的。由此看来,“爱”的情感强度要弱于“亲”,是一种较平和的情感。后来的孟子作了发挥,把这种情感的强度比较及其排序表达得更清楚:“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仁”“爱”都是善意的情感,但其强度是递减的,且有其各自适当的表达对象。亲情最为浓厚,其对象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仁慈”是君子对民众的态度,其强度不及亲情,但比“爱”要浓厚;“爱”则延及所有的生物,是一种一般性的关怀,或者说就是善意。与孔子“爱”与“亲”两个层次相比,孟子这段话多了一个
3、层次,说法也略有区别,但其伦理精神与孔子是一致的:一是强调善意的情感,二是强调道德情感表达的有序以及表达对象的恰当性。总之,“爱人”之“爱”应该就是指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对他人温和的关怀之情。“爱人”之“爱”是经过自觉选择而具有偏向性的情感“爱人”之“爱”虽温和,却有相当积极主动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它是行为者经过自觉选择且蕴含有序指向的关怀。而“仁者爱人”既然属于孔子关于“仁”或人道的表述,其中“爱”的这一层伦理含义就可以追溯到“天人合一”观念中的天道。对天道较古老的表达可见于周易。周易载:“天地之大德日生。也就是说,天地生养人和万物,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环境,天道的这种作用对我们来说是
4、莫大之恩德。那么,天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道流行虽然无言,却是在有序地化育万物。“四时行”体现了有序,“百物生”是流行的效果。这段话是孔子在给子贡讲“无言之教”时说的,表面上讲的是天道,其目的却是为了向子贡提示人道或其所倡导的“仁道”:与天道流行一样,“仁”的呈现不是靠言说,而是靠践行,表现为有序地推扩的关爱。说到底,“爱人”之“爱”如何表现的根据在于天道,在“仁道”与天道相合的意义上,“爱人”之“爱”是一种基于自觉选择而有序呈现的关怀。这里的“自觉选择”和“有序呈现”意味着,在“爱”之发动处即蕴含着方向选择,用当代伦理学的术语来说也就是有偏向的,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人 伦理 意蕴 及其 当代 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