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
《黑热病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热病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黑热病疾病健康教育问答一、认识黑热病(一)什么是黑热病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内脏利什曼原虫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丙类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液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又称ka1a-azar,即黑热的意思。该病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癞皮狗)。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破损皮肤和黏膜、胎盘或输血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寄生在患
2、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流行病学黑热病原是危害我国人民最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缺乏防治措施,黑热病不断蔓延发展,造成大批人群的死亡。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要求限期消灭的9种疾病中就包括黑热病。经过规模防治,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但近些年来,陕西、山西、河北等省有少数散发病人,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各地患者在年龄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别。从各地查见的病人中,男女之比为1.5:1,表明男性的感染率高于女性。(三)黑热病的病因根据传染来源不同,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大致分为
3、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除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外,也可在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可以推测黑热病原先是某些野生动物的疾病,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利什曼原虫从野生动物传给犬类,再由犬类传给人类。在此过程中,利什曼原虫的基因产生突变,并在新的宿主和环境中得以保存下来,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黑热病病原体。(四)得了黑热病身体会有哪些变化1 .典型症状(1)发病:多缓慢,不规则发热,中毒症状轻,初起可有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可有类似感冒样症状。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有些患者发热数月仍能劳动。(2)贫血及营养不良:在病程晚期可出
4、现。有精神萎靡、头发稀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浮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黑热病。可因血小板减少而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出血点等。在病程中症状缓解与加重可交替出现。一般病后1个月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缩小及血象好转,持续数周,以后又可反复复发,病程迁延数月。2 .体征脾、肝及淋巴结肿大,脾明显肿大,起病后半个月即可触及、质软,以后逐渐增大,半年后可达脐部甚至盆腔,质地硬。肝为轻至中度肿大,质地软;偶有黄疸、腹水。淋巴结为轻至中度肿大。3 .特殊临床类型(1)皮肤型黑热病:多数患者有黑热病史,可发生在黑热病病程中,少数为无黑热病病史的原发患者。皮损主要是结节、丘疹和红斑
5、,偶见褪色斑,表面光滑,不破溃,很少自愈,结节可连成片,类似瘤型麻风。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但面颊部多见。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大多数能照常工作及劳动,病程可长达10年之久。(2)淋巴结型黑热病:较少见,婴幼儿发病为主。多无黑热病病史,可与黑热病同时发生。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部多见,花生米大小,也可融合成大块状,较浅可移动,局部无红肿热痛。全身情况良好,肝脾多不肿大或轻度肿大。(五)如何确诊已患上黑热病(I)骨髓或脾或淋巴结穿刺液,或皮肤组织涂片镜检或培养查见利什曼原虫。(2)病原学检查虽阴性,但血清免疫反应如呈阳性反应,可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综合判定,或睇剂获得治愈者。二、黑热病的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热病 疾病 健康 教育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