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从语速、重音、语调、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朗诵并背诵。2 .过程与方法:掌握通过分析字词和意象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抓住重音、通过语调的高低和语速的快慢来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学难点:通过重点字词的品析来体会作者通过准确用词所传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三、教学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下期的一首现代诗,是一首反应战乱时期的爱国诗篇。诗人艾青以小鸟自比,通过一只喉咙嘶哑但仍然要为脚下的土地这片苦难中的大地奋力歌唱,直至迎来光明,
2、直至自己生命完结的典型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无私而深沉的爱恋,也表达了自己要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献身的崇高品质。可以说,这首诗表达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拳拳爱恋之心。诗中所写到的时代离学生有些遥远,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满腔爱国热情使学生不太好理解。不过,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的学习,也积累了一定的诗歌赏析的方法。那么这学期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就需要在学生原有的学习现代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对现代诗歌的阅读技巧,提高自己赏析诗歌的能力。这首现代诗,沿袭了我国古代诗歌通过选取典型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方法。那么,在学习这首诗时,要着重引导学生注意诗中所选取的意象,并通
3、过对特定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分发学案,指导预习:提前分发学案,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内容包括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有关诗歌的常识以及赏析诗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资料。预习指导中除了给出阅读资料外,也给出了几个简单的检测题,以检测学生阅读资料的效果,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资料。A、阅读下列资料,圈划、背记重要内容: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一我的保姆。诗
4、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
5、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3、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语速、节奏、停顿、重音,同时还要在朗读中学会情景再现,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新课讲
6、解(一)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再读圈画明意象(寄托着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以下四个思考题分别分给七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为全班的展示做准备。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小组的讨论,给学生的学习以方法的指导和技术支撑。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并旁批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形象包含的意义(分析时请注意结合这些形象前边的修饰语)。(一、二组完成)2、画出描写“鸟”的诗句,结合着具体描写分析鸟的形象。(三、四组完成)3、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五、六组完成)(第七组完成)(二)小组展示,互动生成:在各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学习效果的
7、展示和交流。每小组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作主要的发言。发言不到位的地方有本组补充,或其他的组的同学做补充和纠正。其他组的同学还可提出自己的疑问,由交流的小组答疑解难。学生讲解不清或理解不透的问题,由教师明确讲解。教师的讲解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明确问题的理解: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并旁批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形象包含的意义(分析时请注意结合这些形象前边的修饰语)。(一、二组完成)(“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
8、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既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2、画出描写“鸟”的诗句,结合着具体描写分析鸟的形象。(“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己,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
9、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3、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揭示全诗主旨: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忌、O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第一节是借物抒情;第二节是抒情(直抒胸臆)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为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做铺垫。使诗意层层递进。)环节四:小结作业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