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
2、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
4、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有时在同等意义上被使用,因为人道主义通常被解释为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的思潮和理论。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逐渐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思潮。近代以来科学的飞速发展及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哲学的思辨无用而渺小,唯有精确的实证科学才是有用而伟大的,也只有运用类似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实证科学的方法于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科学主义既不同于对科学的崇尚与倡导,也不同于需要大力弘扬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主义只是一种需要批判分析的哲学思潮,其实质是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试图把哲学变
5、成科学的附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时代化、大众化内在统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仅限于西方国家的地域概念,更主要的是一个以理论批判的方式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他们以或曾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试图以补充、推进、更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己任。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利用西方哲学的新成就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脱离工人运动与学生运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没有统一的组织与思想,可谓学院哲学式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6、以及当代资产阶级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问题展开文化批判。实践: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一,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结果等构成要素都是物质的。其二,实践是人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不同于自然物质的盲目运动,也不同于动物的本能适应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既改造主观世界又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其三,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四,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停留于思想观念层面,而是要同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实实
7、在在的交往活动。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因此,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例口过程的本质,从最简单的位移到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变化,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复杂的活动。绝对运动:所谓绝对运动,是指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相对静止:所谓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
8、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时间: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表现为: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进行的或长或短的过程,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和另一种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它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单一方向永恒地流逝,去而不返,不可逆转。空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这种广延性表现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质形态的广延、伸张都在三个方向进行,表现为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立体特征。由
9、于时空不可分的特性,现代科学通常把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结合起来,称之为四维时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规律:所谓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主体:实践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客体: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10、领域并与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的客观事物。自在世界:所谓自在世界,又称天然世界,包括两层含义:从时间上看,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先在于人的世界;从空间上看,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世界。人类世界:所谓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辩证法:辩证法的希腊文词源(dialektike techne )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在欧洲哲学史上,辩证法一词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过。大约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被亚里土多德视为辩证法的创立者,他把辩证法视为论辩的方法。苏格拉底把辩证法看成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柏拉图进步把认识理
11、念的方法,即从低级概念到高级概念的思想进程叫做辩证法。自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到中世纪,辩证法经常在逻辑学的意义上被使用。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辩证法作出了两种新规定:概念思维的矛盾进展,揭露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黑格尔关于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思想,成为辩证法的通常意义,并与形而上学形成对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革命性变革的过程中,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赋予了辩证法科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最初即研究经验对象以外的理论,包括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与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者谓之
12、道的含义相当,在魏晋时期被称为玄学。从13世纪起,西方形而上学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神、灵魂、意志自由)。近代黑格尔赋予了形而上学新的现代含义,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孤立、静止、片面、非矛盾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根本方法,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事物、客观存在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是与人的思维运动相区别的自然与社会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客观辩证法是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包括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内容、产生、发展历史作出的哲
13、学概括与总结。社会辩证法: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概念运动的辩证法,即关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二者的关系在本质上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性的特殊运动变化,即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必然性、没有生命力而日趋
14、灭亡的事物。过程: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质: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内在规定性使一个事物是其自身,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进而使世界万物在质上各不相同。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非有机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体现着质与量的对立统一。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就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或最低界限。在关节点范内的变化属于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超出关节点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即突破了度的界限。量变: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
15、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变化,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连续性;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状态;量变一般是一种不显著的、渐进的变化,因而叫进化。质变: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突破了事物度的界限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运动的非连续性;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处于绝对运动、显著变动的状态;质变一般是明显的、飞跃的变化,因而叫革命。矛盾: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十分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表现形式无限多样,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矛盾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就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又叫矛盾的个性指具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