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项目施工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docx
《旧城改造项目施工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城改造项目施工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旧城改造项目施工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背景长沙市位于中南地区区域中心位置,作为湖南的省会和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华东经济圈沿长江向内陆辐射,华南经济圈沿京广线向内陆腹地扩展,两大经济圈人才和资源的双向流动都必经长沙,加之国家“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长沙已成为中西部交流的核心。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经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推动区域
2、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为长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长株潭一体化”的核心是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将形成带动全省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多功能综合经济中心。三市组合在一起可以在本区域和全省形成工业中心、贸易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等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中心,成为本区和全省振兴经济的基地,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中心,带动本区和全省经济腾飞的“龙头”。“长株潭一体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生活的一体化。生活一体化的直接效应是三地体系内的异地置业、消费、工作、娱乐、休闲等生活行为的日渐频繁。长沙作为一体化的中心必将对其周边城市居民产生较大的吸
3、引力。根据长沙市“十二五”规划的设想,在“十二五”期间的5年内,长沙市将依托颇具特色的休闲娱乐业基础,充分挖掘长沙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凸显城市文化个性魅力,以文化为灵魂,引领和提升城市的建设发展。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住房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仍比较困难,特别是不少旧城房屋年久失修、配套设施陈旧且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居住条件相对简陋;旧城居住人口中,老年人口多、下岗职工多,多为城市低收入群体。为推进旧城改造,使更多的城市居民特别是
4、低收入家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居住环境水平,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要加快集中成片旧城改造,使困难住户的住房条件得到妥善解决。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长沙市从2009年起启动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工作,当年完成旧城拆迁200万平方米,2010年完成200万平方米,2011年完成330万平方米。20年以来全市共立项86个,改造完成20个,8万多户25万旧城居民搬入了新居。2012年长沙全市完成旧城拆迁330万平方米;新增(筹集)廉租住房6000套;维修或拆除重建农村危房2000户。通过旧城改造摸底数据显示,全市二环线以内仍有4.2万栋,5万多户、18万多人生活在成片旧城内,面
5、积达到734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全市近50万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普遍较差,数以万计的新就业人员面临着无力购房的现实困难。县位于省会长沙以西,面积2906平方公里,人口135万,下辖33个镇、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发达,县城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60公里,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公路、319国道横贯东西,洛湛铁路连通南北,1810、1816、1823、1824四条省道贯穿县境,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379462万元,增长15.8%;财政总收入331000万元,增长5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3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11539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旧城 改造 项目 施工 背景 建设 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