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文化使命——从“第二个结合”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的文化使命——从“第二个结合”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J这是探索正确发展道路的实践必然一一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翻开风起
2、云涌的红色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作为蕴含其中的动力之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奋进百年的实践进程。“共产党员极端注重他们的文化。”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赴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5个月的采访,写下这一观点。在北行漫记中,福尔曼的记录表明,这或许就是中国共产党能把自己的根深植于中国最广大的民众之中的谜底之一。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今天,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进行着日益深入的结合,体现于安邦理政的治国之道中,贯彻于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中,灌注于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中,呈现于质文兼具的表达方式中运用“革故鼎新”的智慧推
3、进改革创新;将“万物并育”等古训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协和万邦”等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因此生机勃发。这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必然一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一系列重大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已经更为深刻地进入文化和文明的层面。从现代维度确认精神命脉,增进
4、文化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更为丰沛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必然。(二)思想的飞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3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纵论古今,阐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5、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一一2016年1月18日,北京西郊,中共中央党校。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讲“第一课”:“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6、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一番博古通今、纵横中西的论述,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令在场学员回味无穷。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中国特色社会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J2014年10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从陕西西安博物院,到广西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带着深厚的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一路走来,他对这片沃土的真挚感情、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深情致敬,始终如一、绵延不绝。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告白:“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在正定,组
8、织编写涵盖正定古代、近代、现代各阶段历史的普及读物正定古今,“有了这本书,就可以更好地鉴古励今”;在福州,全力保护三坊七巷等文物古迹,强调“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在浙江,指出“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到中央工作后,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信和战略清醒,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
9、铸魂的思想力量。拉开历史纵深,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一一“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J2012年11月底,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这是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活动。从五千年辉煌历史溯源,以百余载近代奋斗起笔,新时代中国领航人以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开启了治国理政新的篇章。也是在这次参观展览中,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一一“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究竟源自哪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性”究竟源自哪里?半年多之后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
10、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这种思路,瞬间拉长了中国特色的时间之轴,并将之接入深邃的中国文化之池J一名外国学者这样评价。以史鉴今,资政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J“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中国古人的观点给今天以深刻启迪。秉持“
11、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描绘和部署中国之治“制度图谱”,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品读出“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等历史智慧。从“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忧患意识,到“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我们看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大“道”的同时,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化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激活中华优秀
12、传统文化,从价值与文明的高度加以创造和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打开创新空间,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一一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在同师生座谈时指出:“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梦”唤醒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形
13、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2023年3月,北京友谊宾馆,全国政协联组会现场气氛热烈。“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今天,中国人民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四)文明的开新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公园正门外,高达20米的雕塑“良月流晖”屹然挺立,顶端跳跃的火
14、焰象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新世纪之初,采石爆破声曾在这里此起彼伏。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明确指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在场者如实汇报。“明天,就去湖州。”习近平同志当机立断,次日就赶到湖州调研。很快,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青山还绿,遗址重生。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15、,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在“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关城,叮嘱“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在山西云冈石窟,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J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在于铸就文化的新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以来,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在探索中前行,各种思想流派、各种制度模式、各方政治势力轮番登台,但都没能找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和有效办法,没有找到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路径。现实启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新辉煌。未来召唤我们:不能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殿堂里当“啃老族”,而是要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需要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