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梨花课堂笔记.docx
《驿站梨花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驿站梨花课堂笔记.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骚站梨花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
2、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7.延伸:延长伸展。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
3、”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2 .“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3 .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4 .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
4、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6 .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7 .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
5、的衷心赞美。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9 .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10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驿站 梨花 课堂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