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解读赏析.docx
《苏轼《定风波》解读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定风波》解读赏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C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绝对的北宋“网红”,“粉丝收割机”。据称,苏轼每有诗文写出,各路“粉丝”的阅读可谓达到“废寝忘食”之地步。文坛领袖欧阳修读毕汗流决背,当天必废寝,连夜修改自己文稿。老妻劝慰:算了吧,早点退休,别跟小年轻竞争了!皇帝神宗是用膳不举箸,忘记吃饭。内侍明白,肯定在读苏大学士诗文,此时绝对不能惊扰皇上雅兴!苏轼诗文究竟有何魅力?后人一致认为,苏轼于我国词史上的主要
2、贡献,即在于开创了豪放一派。明人张在诗余图谱凡例后云:“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此评价得到众人一致认可。那么,在苏轼创作的三百多首词作里,是否全部都为风格豪放呢?其实并不尽然。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不妨来赏读一二。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官衔是“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从京城朝中大员贬至穷乡僻壤的黄州,公职保留,没有工资,必须在居住地生活,随时向当地长官报到。用现在的话说,即判处缓刑,监外执行。四十五岁的苏轼,政治生
3、命宣告死亡。对苏轼来说,这不啻晴天霹雳,毁灭性打击。黄州生活拮据。据苏轼本人自称: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人以忘其劳焉。(东坡八首叙,苏轼诗集卷二十一)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苏轼向官府求来州城旧营地东面一片荒地,可以躬耕其中,贴补家用,勉强度日。此地久为荒芜,茅茨荆棘丛生,遍地瓦砾,偏乂时适岁旱,开荒垦地十分艰难,一天下来,不免让人筋疲力竭。苏轼放下锄头,哀叹连连。于是写诗自勉,苏轼尝试着用来年的丰收愿景,消减当下的劳动疲惫。我们的苏轼在困境中
4、,永远不缺乏希望的想象力!文人不懂田间地头事,怎么办?入职农民,文学家苏轼开始寻找生活的榜样。向革命老前辈白居易与陶渊明看齐!偶像白居易曾写他的“东坡”种树往事:“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苏轼联及自己躬耕于州城营地东坡,于是也欣然自号“东坡居士”。另一偶像是陶渊明,想及陶公“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过往,东坡很释然。农民初入职,一切慢慢来,不急!陶公尚且“晨兴”而作,“带月”才归,不妨多学学前辈们勤勉劳动之精神。每至生活挫折,苏轼努力生活的劲头反而很足。到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已然从农事雏儿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定风波 苏轼 风波 解读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