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非煤矿山事故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非煤矿山事故应急预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重庆市非煤矿山事故应急预案目录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1.5 事故分级2 组织指挥体系2.1 市级应急指挥机构2.2 区县应急指挥机构2.3 专家组3 监测与预警3.1 监测3.2 预警3.3 预警流程图4 应急响应4.1 信息报告4.2 信息上报流程图4.3 响应分级4.4 先期处置4.5 启动条件4.6 启动程序4.7 处置措施4.8 响应调整和终止4.9 记录保存4.10 响应流程图5 后期处置5.1 善后处置5.2 事故调查5.3 总结评估6 应急保障6.1 队伍保障6.2 救援装备及物资保障6.3 通信及交通运输保障6.4 技术保障6.
2、5 治安保障6.6 医疗卫生保障6.7 经费保障7 预案管理7.1 宣传、培训和演练7.2 预案评估修订7.3 预案实施1总则1.1 编制目的有效预防全市非煤矿山事故发生,提升非煤矿山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非煤矿山事故造成的损失。1.2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重庆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重庆市行政
3、区域内非煤矿产资源地质勘探、生产和采掘施工(包括尾矿库)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对工作。1.4 工作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协同配合,资源整合、科学应对的原则。1.5 事故分级根据事故严重程度,非煤矿山事故由高到低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下述有关数量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1)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重大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IOo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较
4、大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IOoO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组织指挥体系2.1 市级应急指挥机构发生特别重大、重大非煤矿山事故时,成立重庆市非煤矿山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担任指挥长,市政府有关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有关副主任)和市应急局、市政府有关部门、事发地区县(自治县)政府(含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委会,以下统称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长,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事
5、故的组织、指挥、协调处置工作(指挥部及成员单位职责见附件1);市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抢险救援、医疗防疫、秩序维护、舆情导控、善后处置、后勤保障、调查评估等工作组(工作组职责见附件2)o发生较大、一般非煤矿山事故时,视情况由市应急局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事发地区县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协调支援应急队伍、专家以及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2.2 区县应急指挥机构发生较大、一般非煤矿山事故时,由事发地区县政府成立相应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县指挥部)。区县指挥部下设相应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等应急处置工作。当事故升级为特别重大或重大非煤矿山事故时,各项事宜由市指挥部统一指挥处置。2.3 专家组依
6、托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家库、市应急管理专家库,根据需要抽调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调查评估等决策咨询服务工作。2.4 与预警3.1 监测非煤矿山企业根据地质条件、可能发生灾害的类型及危害程度,建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汇总分析和预警。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和分级管控等制度,对可能引发非煤矿山事故的险情或重要信息,及时研判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3.2 预警3.2.1 预警分级预警级别按可能发生的非煤矿山事故等级分为四级。可能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为I级、可能发生重大事故为级、可能发生较大事故为ID级、可能发生一般事故为IV级,依次用红色、橙色
7、、黄色、蓝色表示,I级为最高级别。322预警发布I级或级预警由市应急局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会商研判,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向市政府提出预警级别建议。I级或级预警信息由市政府或授权市应急局发布。In级或IV级预警由区县应急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会商研判,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向区县政府提出预警级别建议。ID级或IV级预警信息由区县政府或授权区县应急管理部门发布。预警信息主要包括事件类别、预警级别、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内容,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宣传车、农村“大喇叭”或
8、组织人员通知等方式,快速、及时、准确地将预警信息传播给社会各界和公众。3.2.3 预警行动预警信息发布后,有关区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可以视情况迅速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研判。组织有关部门、有关机构、有关专家对可能引发非煤矿山事故的风险进行分析研判,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制订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2)防范处置。视情况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宣传频次,告知公众避险信息,控制事故范围和损害程度;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加强非煤矿山安全巡查检查,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封闭危险区域、路段,或要求车辆改道行驶。(3)应急准备。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进
9、入待命状态,并调集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加强舆情监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3.2.4 预警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发布后,发布预警信息的单位应当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及时掌握事件发展态势和排险进展情况,并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发布。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预警信息的单位应当及时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上级政府可调整下级政府发布的预警级别。3.3预警流程图4应急响应4.1 信息报告4.1.1 报送程序非煤矿山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区县应急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并报告事发地区县政府和市应急局。初判为发
10、生重大、特别重大非煤矿山事故的,有关区县政府、市应急局在30分钟内向市政府电话报告、在1小时内向市政府书面报告;及时向应急管理部报告。对首报时要素不齐全或事件衍生出新情况、处置工作有新进展的,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重大、特别重大非煤矿山事故的处置信息至少每日一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终报。4.1.2 信息内容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非煤矿山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负责现场指挥的主要人员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事故基本情况、初步原因、初判等级,事故简要经过、直接经济损失、伤亡及被困人数、发展趋势评估,伤亡人员抢救情况、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及进展情况,是否需要增援,报告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内容。4.1.3 信息通报
11、发生非煤矿山事故后,应急管理部门应当通报同级有关部门,并及时通报事发地周边区域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其他可能引发非煤矿山事故的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应急管理部门。4.2 信息上报流程图非煤矿山事故单位.责人立即区县应急管理部门核实情况后首报时要素不齐、衍生出新情况、立即首报处置有新进展,要及时续报情况4.3 晌应分J级,艮康那山事故严重程度和儡至涕三之业山孑故应急响A由W到低分为I级、H级、面级和V后。2小时内初判为发生重大、特别重大非煤矿山事故,30分钟内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市政府应急管理部4.4 先期处置(1)事发单位要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队伍和人员营救受害人
12、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威胁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向事发地区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2)事发地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应积极配合,协助做好现场保护、道路引领、秩序维护等工作。(3)事发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调动应急队伍,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4.5 启动条件发生特别重大非煤矿山事故启动I级应急响应,发生重大非煤矿山事故启动级应急响应,发生较大非煤矿山事故启动In级应急响应,发生一般非煤矿山事故启动W级应急响应。4.6 启动程序对I级、级应急响应,由市应急局组织会商后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建
13、议,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批准决定启动I级、II级应急响应;对HI级、W级应急响应,由区县应急管理部门组织会商后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建议,报区县政府批准决定启动HI级、W级应急响应。超出市政府处置能力的,及时请求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增援。4.7 处置措施有关区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视情况组织采取以下处置措施:(1)信息获取。组织现场人员、应急测绘和勘察队伍等,利用无人机、雷达、卫星等手段获取现场影像,分析研判道路、桥梁、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损毁情况,以及重要目标物、人员密集场所和人口分布等信息,提出初步评估意见,并向现场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报告。(2)人员搜救。以抢救
14、人员生命为重点开展救援工作;发生人员被困情况,及时动用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设备进行救援,尽早尽快解救被困人员;做好获救人员和伤员的转运安置工作;搜救过程中尽量避免对人员造成次生伤害。(3)疏散群众。制定切实可行的疏散程序,包括指挥机构、组织分工、疏散范围、避难场所、疏散方式、疏散路线、疏散人员的安置等,组织和指导群众尽快撤离事故威胁区域。(4)医学救援。迅速调集医疗力量赶赴现场,实施诊断治疗;及时将重症伤员向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转运,掌握救治进展情况;视情况增派医疗专家、调动急需药物等;做好伤员心理抚慰。(5)舆论引导。通过政府发布新闻通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
15、途径,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向社会发布事故信息和应对情况,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6)维护稳定。根据事故影响范围、程度等情况划定警戒区,做好事发现场及周边区域的保护和警戒,维持治安秩序。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好受影响人员及其家属的矛盾纠纷化解、情绪安抚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4.8 响应调整和终止根据形势变化,应当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当非煤矿山事故的危害有加重趋势时,应及时提高响应级别;当非煤矿山事故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时,应及时降低响应级别。当事故的危害消除后,应及时宣布应急响应终止。4.9 记录保存现场应急指挥部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整、准确地记录应急救援整个过程的重要事项,妥善保存相关原始资料和证据。4.10 响应流程图5后期处置5.1 善后处置事发地区县政府和事发单位应及时制定补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重建以及环境后续监测、恢复等善后工作方案,并迅速组织实施。保险机构及时开展相关理赔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5.2 事故调查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