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坊书债定须还——清人笔下的“赊书”.docx
《邻坊书债定须还——清人笔下的“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邻坊书债定须还——清人笔下的“赊书”.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邻坊书债定须还一清人笔下的“赊书”中国的出版业从宋代开始兴盛。至迟在南宋时期,读者、书商之间即有赊书行为。南宋黄简秋怀寄陈宗之诗中有“独愧陈征士,赊书不问金”之语,即是作者对陈宗之赊书的感慨。陈宗之,原名陈起,是钱塘有名的书商,他赊书给读者的经营模式,尤为当时和后世学者称道。元明两代,有关赊书的文献,笔者尚未得见。清代,文人以诗歌或日记的形式,对赊书情况进行了丰富的记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有清代诗人孙枝蔚的溉堂集。其中“溉堂续集卷之一”有赊书诗,记载了孙枝蔚漂泊在外,于书坊赊书阅读的故事。“眼昏头白滞江关,把卷能消永日闲。小户酒钱长可省,邻坊书债定须还。”孙枝蔚生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富商之家,本
2、来家境优裕,但他性格豪放洒脱,家财很快散尽,此后生活较为窘迫。他对诗歌创作情有独钟,有大量诗作传世。在赊书诗中,读者可以看到孙枝蔚对阅读的热爱:即使眼昏头白,滞留江关,也不教一日闲过,不曾一日废弃阅读;经济拮据,便忍痛割爱,用酒钱来偿还赊书债。如此执着于阅读,其人生志趣可谓高远。清代文史学家李慈铭也有赊书阅读的经历,其赊书的次数之多,让人惊叹。张桂丽越绶堂书目笺证所引李慈铭越绶堂日记中多有记录。如同治二年正月十一日:“又于火神庙书摊赊得郝兰皋先生尔雅义疏一部、明代合刻马陆两家南唐书一部,计钱二十六缗。”同治三年三月七日:“致文蓑堂,赊得张皋文仪礼图两册,价十千。”同治三年四月十六日:“买殿板周
3、礼左传注疏各一部,价银六两,赊之。”同治八年十一月十五日:“诣仓桥沈氏味经堂阅书,赊得微波榭本孟子赵注附音义一帙。“同治九年正月二十九日:“下午买舟诣仓桥阅市,还十三日所赊书直两番金。又赊得王氏鸣盛尚书后案,任氏大椿弁服释例,共直一番金。”在李慈铭的日记中,类似的赊书记录还有很多。赊书阅读,已成为李慈铭读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日记中能够清晰地看出,李慈铭赊书阅读的习惯保持了很多年,他曾在“火神庙书摊“文蓑堂”“沈氏味经堂”等店铺赊书。这些有关书坊名称、书籍版本、图书价格、赊书及还钱的记录,构成了他生动的阅读史、学术史之一端,同时也为读者了解清末的出版业以及当时浙江绍兴仓桥一带的图书市场状况,
4、留下了翔实的文献资料。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遇到“赊书不问金”的店家,也不是所有的文人赊书之后,都能像孙枝蔚、李慈铭一样,能够及时将欠款还清。清代潘江龙眼风雅全编卷六十二,收录了诗人姚士筌的嘉平廿四日诗,其中记载了作者赊书后被催债的事。诗云:”一年怀抱总难舒,今日春光到草庐。扫石看花新酿酒,敲门催债旧赊书。”姚士荃的父亲曾担任地方官,家境不算贫寒,但他“酷好书籍”,不治产业,“迨父致官归,距城邑数舍买郭北近地为园,啸歌其中“o姚士筌或许是自觉怀才不遇、襟抱难开,才终日埋头于典籍之间,吟哦度日;也或许是家无余财之后,仍然执着于赊书读书,因此才遭遇书商催债。但不管怎样,赊书阅读,毕竟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邻坊书债定须还 清人 笔下 赊书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