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
《EB病毒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B病毒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EB病毒疾病健康教育问答第一节认识EB病毒一、概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1eosis,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IM患者血清中噬异凝集抗体(Heterophi1eantibody)效价增高,并可检出EBV抗体。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被90%以上的成人所携带,它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侵犯人类B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群,且与
2、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如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有关。EBV属疹病毒科丫亚科。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EB病毒因此得名。二、EB病毒的危害EB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范围流行。潜伏期515天,起病缓急不一,四季均可发病,晚秋至初春较多。患者和EB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人群对EB病毒普遍易感,EB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口腔皮肤
3、破损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而复发感染,进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而累及全身淋巴系统。因B淋巴细胞表面有EB病毒受体,EB病毒感染后可使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改变,继而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1ymphocyte,CT1)效应,直接破坏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EB病毒可异位感染T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及NK细胞等,还可逃避宿主免疫,干扰免疫功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并可通过诱导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及凋亡,诱导细胞永生化和转化等致癌。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更易导致无明显症状的潜伏性感染。发生潜伏感染人群的持续排毒是造成感染其他人群的重要原因之一。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对
4、口密切接触传播、飞沫及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三、发生EB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哪些疾病EB病毒感染包括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EB病毒感染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迁延,发展为慢性感染及肿瘤。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是EB病毒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初次感染EB病毒后约50%表现为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预后良好,但极个别患者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转变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该病病死率为1%2%,患者多死于并发症。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几乎可见于所有患者。体温38.54(C,伴畏寒,热型可呈稽留热、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持续数日至数周。部分患者可持续1个月至数月。咽峡
5、炎,常见咽部、扁桃体及悬雍垂充血肿胀伴咽痛,有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和吞咽困难。扁桃体可有渗出物或有假膜形成。淋巴结肿大,约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受累,颈后三角区最常见,腋下和腹股沟次之。肿大的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硬度中等,无粘连及明显压痛,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腹痛;肝脾肿大,本病肝大者多在肋下2cm以内,可有谷丙转氨酶(A1T)升高,部分患者有黄疸。半数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伴疼痛和压痛,偶有脾破裂。皮肤、黏膜皮疹,约1/3的患者可发生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尊麻疹、猩红热样红斑疹、出血性皮疹等,多见于躯干。皮疹在46天出现,持续1周
6、左右消退。部分患者可出现黏膜疹(先于皮疹或同时出现),表现为在软、硬腭交界处有针尖大小的小出血点。其他症状有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炎等。2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是一种少见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性增生性疾病,可导致多个组织器官中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和浸润。噬血细胞综合征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EB病毒感染可引起继发性,被称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该病在病程中以三种方式出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病程中发生,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过程中反复发作和(或)最终导致患者死亡,以及发生在EB病毒阳性NK/T细胞
7、淋巴瘤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高热、肝大、脾大、淋巴结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三酰甘油明显增高、铁蛋白明显增高、纤维蛋白原降低以及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淋巴结和骨髓检查的特点是出现红细胞和有核细胞被组织细胞吞噬的现象。本病预后差,半数以上患者死亡。3,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病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异常抗EB病毒抗体增高和EB病毒DNA升高,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易发展为淋巴瘤、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间质性肺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进而发展为多脏器衰竭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约50%的患者在发病5年内因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肝衰竭、心
8、肌炎、冠状动脉瘤、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而死亡。该病分为T淋巴细胞型和NK细胞型两型,T淋巴细胞型预后较差,易发展为T细胞淋巴瘤。EB病毒可累及不同部位各种类型淋巴细胞并克隆增殖,使得该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持续或间断发热、肝大、脾大和淋巴结肿大为四大突出表现;其他尚有咽喉疼痛、淋巴结触痛、贫血、肌肉酸痛、关节痛、牛痘样水疱及蚊虫过敏等,可累及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4. EB病毒相关恶性肿瘤EB病毒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其中关系最明确的是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其次为NK/T细胞淋巴瘤、霍奇金病、胃腺癌及平滑肌肉瘤等。(I)BUr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EB 病毒 疾病 健康 教育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