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群体伤的急诊应对.docx
《2023群体伤的急诊应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群体伤的急诊应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群体伤的急诊应对关于群体伤概述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群体伤是指由一种或一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造成3人以上的受伤群体时称群体损伤,简称群体伤。常见群体伤的原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地震爆炸飓风(台风),海啸枪战、战争暴风雪(人群)受惊吓蜂拥相互踩踏事件火山爆发,非人为火灾建筑物
2、倒塌(建筑、桥梁等)龙卷风交通事故(包括空难、海难)山崩工业事故(化学危险品)雪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生物、化学)陨石坠落大范围停电事故其他其他群体伤的特点特点是发生突然、时间急、伤员多、伤情不确定、抢救难度大、社会影响大等,需要在短时间内全院进行上下联动,组织有序,进行全体伤员的紧急救治工作,减少伤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救治速度,将社会影响降到最低。群体伤中检伤分类原则无法进行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检,只能根据简要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作出判断。伤后的生理学改变比解剖性损伤更应受到重视。对每个伤员都采取相同的、规范化的步骤进行检伤。分拣级别的确定不仅取决于伤情,还取决于灾难性质、救援环境、伤员数量和救援资
3、源等因素。灾难现场分拣一般不包括伤员的治疗,除非伤情紧急且简单的手法即能缓解伤员的紧急状态,可进行治疗。检伤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重复检伤,持续评估是必要和重要的。伤员伤情会发生变化,如内脏损伤随时间延续而出血增多,环境、救援力量、运送能力也会变化,均可使检伤级别发生改变。对伤病员进行初次检伤分类后,必要的时候还要在不同时段对其进行反复检查和记录,并比较前后检查结果的动态变化,对伤病情进行再评估,甚至再标识。检伤后伤员应安置于不同的区域等待治疗和转运。对无存活希望的伤员,分拣后可给予姑息性治疗;对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者直接标记为死亡,应尽快将其转移至远离分拣现场的尸体处理场所。类别程度标志伤情
4、呼吸频率30次/分或6次/分;有脉第一优先危重红色搏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有意识或无意识呼吸频率为630次/分;有脉搏搏加一第二优先重黄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能正确回答问题、按指令动作第三优先可自行走动群体伤中检伤分类方法按照国际规范,制定分类标识应该醒目、共识、统一,这个标志称为标签。我国传统称为伤票。我们目前统一采用:红,黄,绿,黑四种颜色的标签,分别表示不同的伤情及获救轻重缓急的先后顺序。(-)行动检查。1.指引能行动自如的伤者到一指定区域(绿区)。2.此类伤者均属第三优先。3.到不能行动自如的伤者处继续检查。(二)呼吸检查。1.为所有不能行走的伤者进行呼吸检查。2.如有需要先保
5、持气道畅通(须同时小心保护颈椎),可用提须法等。3.没有呼吸。(三)血液循环检查。1.检查核动脉或微血管血液循环回流时间。2.任何循环不足(不能感觉到挠动脉跳动或微血管血液循环回流时间大于2秒)(红区)。3彳盾环良好一第四步。(四)清醒程度检查。1.检查脑部有否受伤。2.询问伤者简单问题或给予简单指令。3.能回答或按照指令行事(绿区),回答不确切(黄区),不能回答(红区)。(五)肢体挤压伤伤情判断:如大腿及胸腹部的挤压综合征。STARTTriageMethod流程图群体伤中检伤分类标准(-)第一优先(红色伤票)危重伤,表示伤情十分严重,随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为急需进行抢救的伤者,也称为第一优先
6、但如有及时治疗即有可生存的机会。1 .气道阻塞。2 .重度休克。3 .昏迷(神智不清)。4 .颈椎受伤。5 .导致远端脉搏消失的骨折。6 .外露性胸腔创伤。7 .股骨骨折。8 .外露性腹腔创伤。9 .超过50%o-印。皮肤的烧伤。10 .腹部或骨盆压伤及严重多发性创伤。11 .其他危及生命情况。12 .呼吸、心脏骤停。13 .中毒窒息。14 .活动性大出血。15 .大面积烧烫伤。(二)第二优先(黄色伤票)。重伤,伤情严重,应及早得到抢救,也称第二优先,有重大创伤但可短暂等候而不危及生命或导致肢体残缺。1中度烧烫伤。2 .严重头部创伤但清醒。3 .椎骨受伤(除颈椎之外)。4 .多发骨折。5 .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群体 急诊 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