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docx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出血性转化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常见并发症,这可能是高达40%43%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自然进化结果,因此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尤为重要。出血转化的定义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梗死部位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静脉溶栓及溶栓后出血转化1.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IVT)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脑血流的措施,溶栓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和替奈
2、普酶。rt-PA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现认为其有效挽救半暗带组织时间窗为4.56h内。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出现3-4.5h内的治疗,国际上建议静脉注射阿替普酶(0.9mg/kg,最大剂量90mg),初始10%的剂量1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给药60min;对于没有溶栓禁忌的患者也可以选用替奈普酶(0.25mg/kg,最大剂量25mg),除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或替奈普酶外,不建议静脉注射降纤维蛋白原药物或纤溶药物。2.IVT后出血转化没有接受抗栓或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其自然出血的转化率也可达15%43%,但溶栓治疗后患者出血的风险可增加1.53.0倍。IVT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1C
3、H)的发病率为2%7%,这种差异很可能是由于S1CH定义的不同,使得其在不同的研究中差异为2.55.0倍。目前国际指南推荐静脉注射rtPA作为一线治疗,我国指南推荐静脉注射H-PA和尿激酶作为一线治疗,但尿激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3.溶栓后脑出血分类通常基于两个主要因素: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或存在相关神经功能恶化的症状,溶栓后卢页内出血的影像学传统上分为出血性梗死(表现为梗死区域的点状出血)和实质性血肿(表现为有或无占位效应的清晰出血区域)(图1)。这种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梗死区域内和远离梗死区域外的实质性血肿分类不明确,缺少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的分类标准,近年来提出了一个
4、更广泛的影像学分类系统一一海德堡出血分类系统(表1)。表1海德堡出血分类系统分类分型描述1梗死脑组织的出血转化IaHI1散在斑点状,无占位效应IbHI2融合的斑点状,无占位效应IcPHI梗死组织内的血肿V30%,无实质性的占位效应2梗死脑组织内部或超出梗死组织的脑出血PH2血肿占梗死组织的30%或以上,占位效应明显3梗死脑组织外的脑出血或颅外出血3a远离梗死脑组织的实质性血肿3b脑室内出血3c蜘蛛膜下腔出血3d硬膜下出血注:H1为出血性梗死:PH为实质性血肿基于有无相关神经功能恶化的症状,可将出血转化分为S1CH和非S1CH;在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的rt-PA研究中神经功
5、能恶化患者CT检查示任何出血均可视为症状性出血转化;而在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ECASS)-中,患者需要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4分并伴有CT检查示任何部位的出血可视为症状性出血转化;在ECASS-In研究中,患者NIHSS评分增加4分必须与CT上的出血相关,且出血是导致神经系统恶化的主要原因,可视为症状性出血转化。虽然对S1CH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表明了S1CH可导致患者长期不良预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1 .溶栓药物(1)阿替普酶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导致脑出血的风险可能与阿替普酶的剂量有关,剂量0.9mg/kg时的发生率更高。最近的一项主要在亚洲人群中开展的随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急性 缺血性 脑卒中 静脉 溶栓后 出血 转化 危险 因素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