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学设计.docx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株待兔》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守株待兔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所以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沟通白话文与文言文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尝试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新课标中也提出:古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所以本课的设计以学生为本,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知,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品味寓意。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守株待兔作为中年级的一篇古代寓言,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以前学习文言文方法的巩固,也是继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很好的课例。这则寓言故事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
2、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存有不经过努力就希望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不能把偶然发生的现象当作经常发生的现象。课文仅3句话,课文下方有注释结合工具书学生对文章大体意思能自主把握。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比较熟悉,而且学生已学习过司马光,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文意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一些难懂字、词的理解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对寓意的理解上,学生大多数懂得不能不劳而获的道理,但对寓言所要阐明的“不能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做经常会发生的事“,感悟起来有一定困难。由于学生词
3、汇的积累量有限,在表达上会感到困难,所以需要老师调动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并学会运用。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本节课主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另外用给课文补白,引导学生想象种田人的心理,角色体验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懂得课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拼图猜寓言故事,激发兴趣1、课件拼图,问:猜猜这是什么故事?(掩耳盗铃、握苗助长、守株待兔)2、请一名学生讲一讲守株待兔的故事。3、谈话:为什么农夫被宋国人笑话呢?今天我们
4、继续学习守株待兔。(出示课题)【设计意图: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图片的出示让学生回顾他们知道的寓言故事,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二、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停顿(一)自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重点检查“耒”“耕”两个有关联的生字“冀”与“翼”比较有什么不同?(二)朗读教学1、指名读,纠正字音。确定多音字“为的读音。2、再读课文,读出停顿(1)回忆如何朗读文言文?(语速缓慢,停顿多)学生自由练读,试着读出停顿。(2)指名朗读,根据学情引导读准停顿。重点指导: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文言文声断气连的读法。束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5、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4、生练读。5、指读、评价、齐读。【设计意图:小学阶段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初始阶段,诵读是敢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课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三、细读课文,了解文意(一)回顾学法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着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看插图(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己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2、全班汇报。(1)强调: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因:于是,就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兔不可复
6、得,而身为宋国笑。身:自己为:被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2)学生串讲故事。(3)师生对读,师读翻译,生读原文,加深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指导朗读:除了语速慢,适当停顿,还可以把你想要强调的意思重读,这样就更能读出古文的韵味。【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运用巳有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巩固了学法。在说课文意思时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只要学生说的大意对即可。在理解文意时老师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指点,体现了老师导学的作用。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次朗读,就会更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四、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悟寓意1、找出你认为农夫被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守株待兔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