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宋朝——认识宋代用餐礼仪与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在宋朝——认识宋代用餐礼仪与形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案名称:食在宋朝设计者:设计理念:透过宋代历史教学课程,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融入其中,引领学习者神入历史情境,提升学习兴趣。教学时间:15分钟教学目标:1认识宋代用餐礼仪与形式。2 .配合清明上河图介绍正店、脚店及瓦子。3 .透过宴饮情境探讨宋朝官场文化。器材:1 .单枪、计算机(或清明上河图纸本)2 .学习单教学流程:内容纲要教学活动策略时间学生学习活动所需教材课前准备1印制学习单。2.准备清明上河图影片或图档,节选孙羊正店、十千脚店。1 .复习历史5-1至5-3,北宋至南宋的政治发展。2 .查阅岳飞事迹3 .借用单枪、计算机。课本影片学习单课前引言宋代国内外贸易兴盛,经济富裕带动多采多姿的
2、城市娱乐生活,对饮食也更加讲究,坐着吃、用筷子吃、共餐等饮食方式,开始于魏晋南北朝,直至宋朝才正式成为主流。课本教学活动一、引起动机1 .提问:电视剧三国、大汉天子、武媚娘传奇中,用餐时是跪坐、盘坐还是坐在椅子上?(秦汉时采跪坐)武媚娘住过的房间里,桌脚是长的还是短的?(两者皆有)2 .说明:从跪坐改为坐椅子,与服饰演变的关系。跪坐的原因是因为怕走光,“连裆裤”最早2回答问题,聆听课程。补充资料:“一、进食方式三大变革-内裤和饭局”在东汉发明,魏晋南北朝普及,普及以后人们渐渐放弃跪坐,唐朝及五代还有少数遗老坚持跪坐,宋朝时都已习惯坐椅子吃饭。二、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1 .提问:同学平日几点吃早
3、餐?在家吃还是上学路上买来吃?2 .说明:(1)汴京高级官员的早餐时间(五更,凌晨三点)。(2)平民多为一日两餐(朝食九点、晡时五点),外加点心。(3)经济佳者一日三餐。平民一日两餐的生活习惯,影响饮食行业分为摊贩(只卖早餐)、食店(晚餐)、酒楼(正店、脚店,早晚餐都卖)。三、清明上河图中的正店、脚店、瓦子1 .播放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节选孙羊正店(308”起),十千脚店(338起)片段,拨放14分钟。2 .简介清明上河图背景资料,说明正店、脚店、瓦子的差别。四、宴席礼节与官场文化1 .说明宴饮座位安排方式:首席(面对门)、主席(首席左边)、客席(首席右边)、末座(背对门)。2 .介绍早朝后的工作
4、餐与乡饮,透过认识饮食礼仪,窥探宴席中潜臧的官场文化。未能遵循礼仪者可能会对仕途造成不利影响。3 .发学习单2,64回答问题,聆听课程欣赏影片,聆听课程回答问题:画家、画作时代、描绘地点聆听课程回家写学习单补充资料“-:*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课本补充资料“三、正店与脚店单枪黑板补充资料“四、赴宴须知”学习单提供教师的参考资料壹、本单元评量参考(请提供3-5条评量参考)一、能说出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时代、描绘地点。二、能说出正店、脚店、瓦子的差别。三、能依据座位安排礼仪,写出钱俶违反规范之处。(学习单)四、能写出秦桧故意在筵席上特意嘱咐:“待岳少保来,益令堂厨丰其燕具”的用意为何?贰、给教师的
5、参考资料一、进食方式三大变革中国人的进食方式出现过三大变革,从分餐制改为共餐制,从刀叉给为筷子,从跪坐改坐椅子。这些变革都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到宋朝结束。换句话说,到了宋朝,现代的进食方式才完全定型。(-)内裤和饭局从雕塑、壁画和画像砖上可以看出,至少在南北朝以前,古人吃饭时一直跪坐在席子或着矮床上,即使到了唐朝和五代十国,还有一小撮守旧的遗老在饭局上舍弃椅子,坚持跪坐。学者们早就注意到了这种奇特的生活习俗,但大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来没有人指出当时为什么要跪坐。为什么要跪坐,原因很简单:避免走光。上古时代,中国的服饰特色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无论男女都穿裙子,而裙子里面不穿内裤。商
6、周时代,我们学会了用袍子做内衣(后来袍子变成外衣),走光风险小了一些。到了春秋战国,裤子终于普及,但当时的裤子没有裤裆,甚至连裤腰都没有,一左一又套在两条腿上,“要害地方”仍保持真空。(“跨”在说文中解为“绮,胫衣也。”“胫”指小腿,“胫衣”是给小腿保暧的护套,就是布筒子,左右各一,但并无前后裤裆相联,是广义上的“开裆裤”。贵族富家子弟则用“纨”(细绢,很细的丝织品)做“绮”穿,这便是“纨绮子弟”的由来。)如果人身开双腿坐在地上,等同于向对方露出下体,这种姿势古称“箕踞”,意思是大腿叉开,像簸箕一样坐着。荆轲刺秦王没有刺中,就对秦王箕踞,以此表示对秦王的蔑视。裤裆的发明特别晚。从考古成果上看,
7、至少东汉以前是没有裤裆的(有人说汉朝宫女穿的“穷绮(万乂、)”就是连裆裤,但那只是在开裆裤上多加了几根扣神),所以东汉以前的成年人在开会和聚餐时,必须并拢双腿跪在地上,让外衣垂下来遮住重要部位,这就势古人以跪坐姿势就餐的由来。我们现在穿的连裆裤,在东汉以后才发明,并在魏晋南北朝广泛使用,所以从魏晋开始已经有人放弃跪坐,直到宋朝,所有的饕客都习惯坐在椅子上吃饭,因为再也不用担心走光的问题。(二)从分餐到共餐分餐制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史前时代一直持续到隋唐时代,不过它和卫生无关,古人虽坚持分餐,敬酒时却有传杯共饮的习惯(众人同喝一大杯酒)。分餐制主要为了显示出等级差别:就餐者的地位愈高,面前食案上摆
8、放的饭菜数量愈多。后来技术进步,生活丰富,可以展现高低贵贱的层面愈来愈多,从服饰、车马、居所、陈设等方面都能凸显等级,所以古人不再重视分餐制;加上后来的帝王提倡简约,自上而下号召大家同桌就餐,共餐制也就逐渐取代了分餐制。到了北宋,绝大多数饭局和现代中餐宴席一样,一群人围攻一桌菜。但是分餐制仍在两处可见,一是寺院里的和尚;二是皇帝大宴群臣的时候。群臣虽然共餐,但皇帝本人还是独自占据一张餐桌,包括皇后和皇太后(除非经过他的特许)。二、一日两餐逐渐转为一日三餐(-)用餐时间九点、五点宋朝以前多数人一日两餐,宋朝以后一日三餐的人多起来,不过这个过渡期很长,绝大多数宋朝农民和穷苦市民仍然固守着一日两餐的
9、老传统,到了清朝和民国还是有人只吃早餐和晚餐。宋朝老百姓早餐吃的时间不算早,上午八、九点才开饭;晚餐吃得也不算晚,下午四、五点就吃完。古人计时不说九点和五点,只说“朝时”和“晡时”;相应的古人又把早餐和午餐称为“朝食”和“晡食”。过去大将军领兵打仗,喜欢摆句狠话:“灭此朝食!”意吃等我们消灭敌人再吃早餐。至于中午,一般人家是不做饭的。(二)汴京凌晨的早餐街绝大多数农民以及一部分守旧土绅仍然坚守着春秋战国以来的传统上午九点吃早餐,但不按时间进餐的人还是多了起来。最典型的是在京城上班的高级官员。除了假期,京城的高官们每天必须赶在五更天去上朝,辰时才能散朝回家。五更是凌晨三点左右,辰时是上午八点左右
10、,从凌晨三点熬到八点,足足五个小时,如果坚持到上午九点才吃早餐,血糖低的官员大概会晕倒在朝堂上。所以京官一班都在凌晨吃早餐,而且都在上朝的路上吃。北宋的首都开封,御街南段的饭店和早点摊最早开业,摊主们凌晨两点备货,凌晨三点开张,两百步宽的御街灯火通明,油条锅里冒着泡,烧饼案上僻啪僻啪作响,主要就是为了作上朝官员的生意。有些官起得晚了,怕耽误上朝,买好早点翻身上马,一手抓的烧饼油条吃,一手抓着缰绳赶路,这是汴梁一景。赶早市做生意的摊贩也必须在天明以前吃早点。宋朝的早市和早朝一样,也是五更开始,进场卖菜卖鱼卖粮油的商人去得晚了,自己的摊位可能会被别人占住,所以要早吃早餐早占位。宋朝商业繁荣,早市经
11、常持续到中午才结束开市前要是不填饱肚子,一定会饿坏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宋朝人很晚才吃早点,例如市井妇女,没有公婆管束,太阳晒屁股才起床,慢悠悠的梳头、洗脸、穿衣打扮,收掇完了,想吃早点,懒得上街,就找根绳子,栓一笆斗(柳条等编成的容器,底部为半圆形),笆斗里放几文铜钱,什么时候听见挑着担子卖早点的小贩吆喝着从楼下经过,就打开窗户,把笆斗顺放下去,让小贩在笆斗里面装胡饼()经济状况好的一日三餐并非所有宋朝人都是一日两餐,也有人跟我们一样每天吃三顿饭,甚至吃四顿。主要是那一小撮社会名流,例如苏东坡,他在四川老家当百姓时,每天吃两顿;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官就改成一天三顿饭了;再后来被流放到湖北黄冈,工资
12、停发,坐吃山空,想节俭一些,就把午餐省掉,省些柴火和油盐酱醋,可一到中午忍不住饿,还得加一顿才能哄住肚子。还有陆游,他一日三餐的习惯是在杭州当官时养成的,晚年退休,回嘉兴老家隐居,继续一日三餐。但他每天起得太早,所以又在凌晨加一顿;起床后开始熬粥,熬好后喝一碗,睡个回笼觉,等到九点左右醒来,接着吃早餐。陆游认为“粥后就枕,则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乐也二官员中也有坚持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例如在基层任职的小官,工资太低,生活水平和老百姓岔不多,也是每日两餐,宋朝低级文官俸禄“不足以代耕”,假如不贪污、不收贿,连中等农户都比不上。还有几个提倡艰苦朴素的皇帝,也是一天只吃两顿,例如宋高宗刚登基时,
13、坚持只吃早餐和晚餐,中午饿了,就练练书法,忍一忍。因宋朝平民很少吃午餐,所以宋朝的饮食行业自然分成了三派:一派是摊贩,只卖早点;一派是食店,只卖晚餐;一派是酒楼,既卖早点,又卖晚餐,还批发黄酒。午餐有人经营,但午餐在宋朝属于“点心”,不算正式餐饮。北宋某些大酒楼的营业时间比较长,卖早点一直卖到中午,“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东京梦华录)如果想穿越到宋朝吃饭,抵达时间最好设定在早上或者晚上,可别中午再去。三、正店与脚店(配合清明上河图)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酒店林立,其中七十二家属于“正店”,别的全被叫做“脚店”。东北学者伊永文校注东京梦华录作了解释:正店即“市店”,脚店就是“小零
14、卖酒店的俗称”。但事实上,正店不等于市店,小店也不等于小零卖酒店。清明上河图上有两家酒店,一家“孙羊正店”,一家“十千脚店”,前者两层楼带后院,后者也是两层楼,但带了一个更大的后院。很明显正店未必比脚店大脚店也未必就是小零卖。正店与脚店的区别不在大小,而在酒水的进货管道。宋朝和别的朝代一样都有酒水专卖,但他的专卖政策比较特殊,特别是在北宋开封,朝廷为了便于征税,抓大放小,准许某些酒店自己造酒,前提是酿酒的酒曲必须向官方购买,这些可以自己造酒的酒店,就是东京梦华录里的正店。能造酒的酒店占极少数,大部分的店造酒是违法的(民间准许酿自用酒,但不得贩卖),但营业总得有酒,所以宋朝廷让这些酒店从国营酒厂
15、买酒,或从那些可以造酒的正店买酒或者从那些可以造酒的正店买酒。从国营酒厂买酒的酒店叫“拍户”,从正店买酒的酒店就是脚店。东京国营酒厂不发达,大酒厂主要分布在地方州县,拍户少,脚店多,所以东京梦华录中不管拍户还是脚店,一概划进脚店范畴。如果脚店私自酿酒,正店一定会主动举报(因为损失了正店的经济利益),等于让商人监督商人,省了朝廷很多事。东京七十二家正店中,樊楼最大,这家酒店原是自办的民营酒店,后来被朝廷收归国有,再让民间竞价承包谁能给朝廷贡献最高的利税谁就能当樊楼的老总。宋仁宗天圣年间,樊楼承包商经营不善,朝廷想换新的承包商,又怕大家不积极“买扑”(竞价投标),所以祭出优惠政策,让城里三千家脚店都去樊楼买酒,而且只能在樊楼买,从此樊楼有了三千家经销商,每一家脚店都统一挂上樊楼酒水的招牌。(宋会要辑稿食货酒曲杂录)开脚店的成本比较低,每年向正店交一笔加盟费就行了,甚至也可以不交加盟费,只需要经销正店供应的酒水,相当于和正店签约的一家经销商。若想自立门户,则要在政府的“商税院”注册。宋朝的民间组织很发达,每一行都得加入那一行的商业协会,开饭店也一样。东京汴梁和难宋临安都有“酒行”和“食饭行二前者卖酒,凡是开酒坊、酒店,甚至挑担子卖酒的小贩都要加入;后者卖饭,凡是摆早点摊、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