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 唐五代诗歌美学.docx
《中国美学史大纲 唐五代诗歌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学史大纲 唐五代诗歌美学.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美学史大纲唐五代诗歌美学唐五代诗歌美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了美学理论的发展:第一,孔颖达对“诗言志”的重新解释。经过孔颖达重新解释了的“诗言志”的命题,集中概括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关于诗歌产生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二,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等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诗歌理论。这是孔子(儒家)美学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第三,“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这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这是对于“意境”这个范畴的最基本的规定。意境说是以老子(道家)美学
2、为基础的,它的本质就是要求审美意象表现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气”(“道”)。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孔颖达对“诗言志”的重新解释(孔颖达:经学家五经正义)“志”的含义:1、先秦和汉代时,“志”标示的思想、志向、抱负,还是一种藏在人心中静止的东西,较抽象2、魏晋南北朝“缘情”五言诗的发达将“志”和“七情”看作是同一个东西孔颖达3、“志”不是人心中固有的、静止的东西,“情动为志”是具体的:由于外物的感动,人心中产生哀乐的情感,叫做“志”,把这种情感抒发出来,就叫“诗”意义:(1)一方面强调了诗歌的抒情的特性(2)另一方面强调了外物对人心的感动二、白居易复兴儒家美学的努力1、白
3、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2、白居易在论证诗歌积极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性的特征”,白居易还从“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时引出了一个结论: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3、白居易对于诗歌创作的动机、内容、形式提出具体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卒章显其志”三、“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1、殷瑞:河岳英灵集“兴象”的概念一一“兴象”是“意象”的一种,与“赋比兴”的“兴”有直接联系“兴象”:“兴”起于“物”对“心”的感发,“物”的触引在先“心”的情意之感发在后,而且这种感发是自然的、无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美学史大纲 唐五代诗歌美学 中国 美学史 大纲 五代 诗歌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