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8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一.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有无数种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同时还有讨论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辅导法、谈话法、陶冶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练习法、开放方式教学法等。在教案中可以写出本节课中,使用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只要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性、员、手、度、“着”、家、法、主义、思想等字词,都会变成名词。如果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一个法字,立即就会变成名词,就是一种教学方法了。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能会使用了许多
2、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没有认真地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上升到理论而已。凡事不能偏颇,追风一哄而上。主题活动的教学方法很好,但是,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去感受、去归纳、去总结,这样会浪费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8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1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
3、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1、零碎,不成系统。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
4、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二.理论基础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
5、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
6、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三、古诗词教学设想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
7、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
8、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
9、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
10、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2本书作者将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和宗旨。作者引用杜威我们如何思维对理解的认识: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的意义的结果。事实”是知识,是知道;理解是意义或探求意义,是思维,最终形成结果这样的思想。作者在比较知道和理
11、解时候,对理解提出了如下的理解:事实的意义,提供事实关联和意义的理论(证明),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论(证伪),有关程度和复杂性(理论间的关系),知识和知识的来由(明辨),对知识的具体使用研究(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括号内容是我的理解,由此看出,作者对理解赋予的丰富和高级的意义。作者认为,理解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推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美国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到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都把思维训练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对我们的核心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一直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教育的有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和董毓教授。他们不遗余力的为批判性思维奔走呼告,而且成就斐然
12、。余党绪老师的思辨,将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训练结合,提倡整本书的思辨阅读,已经蔚然成风。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领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新意迭出,成就卓著。潘新和教授的皇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当下普遍的议论文三要素和高考伪文体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构和重构,振聋发耳贵,发人深省。作者还认为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
13、,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作者特意提出了学生的误解以及我们的感悟。误解不是无知。它是指在一个新情况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明白,误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学价值。误解是将隐含的歧途显性化,误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误解不仅仅需要纠正错误,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尝试,教师不但不能抑制这种尝试,而且还要鼓励,并参与共同试误,进而启发探索。歪打正着,因误生奇,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误解之于生成,价值正在此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3今年寒假里我们全体教师统一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里边的许多章节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基础,如果我们
14、的教学设计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照抄照搬或者只是应付检查,那我们的课堂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青州云门书院的校训是养正求真,即养正气求真理,这是做教育的追求。我想,我们的教学设计何尝不需要养正求真呢?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从理论到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指导,为我们点亮了明灯。基于标准让教学回家本书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拿我们的语文课来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习
15、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标上写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贯彻和执行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标准,严格执行标准。有的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同样,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标制定的过高,的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往往是以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代价的。还是拿语文来讲,要想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把握好这些,对于我们解析标准是大有帮助的,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回家。好的教学设计是改出来的”本书第十一章设计过程中谈到修订已有设计和调整等内容。我们语文习作教学有句俗话叫做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其实,好的教学设计也是改出来的。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标准的设计,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还要充分考虑那就是学情。只有充分研究学生,把握好学情,进行了行为研究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能被理解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和复备等环节。比如在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