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妮丽--试论先秦儒家美学范畴“乐”与“和”.docx
《龚妮丽--试论先秦儒家美学范畴“乐”与“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龚妮丽--试论先秦儒家美学范畴“乐”与“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龚妮丽】试论先秦儒家美学范畴“乐”与“和”栏目:思想探索发布时间:2015-07-28 15:56:17标签:龚妮丽作者简介:龚妮丽,女,西历一九五一年生,贵州贵阳人。现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中国文化书院兼职研究员。兼职贵州省儒学研究会理事,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尼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试论先秦儒家美学范畴“乐”与“和”作者:龚妮丽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十二日乙巳耶稣2015年7月28日卜篇先秦儒家之美学范畴“乐”“乐”是上古三代审美意识中较多出现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只有美学,而无乐学;中国只有乐学
2、而无美学,如果说,西方之哲学美学,是对美感之哲学研究,那么,中国之哲学美学,便是对,乐心,之哲学研究。”此观点虽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足以说明“乐”这一具有本源性的中国美学范畴的分量。根据乐(架)的字源学考证,我们可以找到该字的本义。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纯的解释,五声八音总名。象鼓帆 木,虚也。”清人段玉裁注:“碑当做颦。俗人所改也,象鼓颦,谓也,鼓大颦小。中象鼓两旁象鬣也。”。从字形考,“桀就像木架上挂的鼓鬣,鼓大鬣小,中间挂鼓,两旁挂螯。按此解释,“乐”就是奏乐的乐器,其起源就是音乐的意思。近人罗振玉提出“御宇从丝附木,为琴瑟之象。此说从根本上并未否认“乐”最早之词义为音乐。但由于丝弦乐器比
3、打击乐器出现更晚,或许乐字的起源与运用就要推后很久。正如金尚理所说:“从把音乐运用于王道教化的角度上讲,丝弦乐器比不上钟鼓乐器的正统地位,这就使得后一种解释更令人怀疑。”不管那种解释更切合实际,都同样证实了“乐”的最初含义就是音乐。但中国字中还有与音乐的“乐”不同读音、不同含义而字形一样的另一“乐”(16)字,其含义为快乐,“乐”(yui)与“乐”(启),究竟哪个是最初的本义,还无法定论。修海林先生根据甲骨文字形分析所做的推论,认为可以将乐(槃)“作为成熟了的谷类植物的象形文字来看”,他指出:“多少次图腾乐舞活动中以及农耕收获中的狂热状态,使人们在面对和理解乐(槃)字成熟了的谷类植物这一形象时
4、,其字义开始有了引申,其初义开始被淹没在一种让人切实可感的快乐情态之中。当这种情感心理在人的观念、意识中扎下根来,其字义也开始产生转化。.或者说,原来就与字形初义相伴随的、在实践主体的心理中产生和激发出来的快乐情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义。”再结合郭沫若对“乐”(y而)与“乐”(14)关系的解释: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可不用说,绘画、调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岳),但它以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我们可
5、这样认为:无论乐”(y而)的初义是音乐,是广义的艺术活动,还是由谷类植物象形文字转化的快乐,若按逻辑推论,应该是“激起快乐的事物”在先,“抽象的快乐情绪”在后,所以“乐”(14)似乎就应该是“乐”(yue)的引申,但在汉语的寓意中,我们发现二者本身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乐(yue)者,乐(Ie)也”,便难以追寻“乐”的初义。“乐”所包含的丰富含义使其成为最具中国智慧的审美范畴。“乐”作为音乐美学中的特殊审美范畴,必以“乐者,乐也为探讨依据,即非广义地讨论“乐”,而是解读先秦以“乐(yue) ”为中心的“乐”(16)。这一美学范畴极为丰富,它内含着多个层次感官之乐,情感之乐,精神之乐,境界之
6、乐。感官之乐,即耳目之乐,这是最低层次的乐,在先秦时期,单纯的耳目之乐曾被视为与“味美”相似的美感对象,如孟子所言:“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上)将“声”、“色”、“味置于同类事物,再如老子对沉迷于感官快乐的呵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十二章)这种快乐是居于生理感受的快乐,并非“乐者,乐也,的主要精神,必须将耳目之乐转化为“心乐”情感之乐、精神之乐、境界之乐,才能成为真正的审美范畴。故先秦思想家对“乐”的讨论大多是建立在“心乐”上的讨论,而当礼乐精神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时,更使这一审美范畴负
7、载了深刻的意义。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包涵着浓厚的伦理道德意识,在认同音乐给予人耳目快乐的同时,将之与“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音乐的美与伦理道德的善相统一。在儒家看来,自然的人通过教化才能成为文化的人,而只有“礼乐”可以实现人的“文”化。“礼”是社会中人的行为规范,“礼”需要与“乐”相配合,因为“乐”合乎人性中的情,“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故人不耐无乐”(礼记乐记),人不能无乐,乐即是人道、人性。因此,一方面要规范人情、人性,另一方面又要顺乎人情、人性,于是就有了礼乐的内外结合。儒家的礼乐理想将外在的声色耳目之“乐”(yu)转化为内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龚妮丽 先秦 儒家 美学 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