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学案)烛之武退秦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学案)烛之武退秦师.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习主题】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
2、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信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了晋国。-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因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候及郑伯盟于衡雍二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
3、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泰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因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普联合也就必然了。3、写作方法(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泰、智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共无礼干晋,且1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娘之武说退秦军理下了状笔。“夜编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泰、智围郑”,“国危矣”。“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咒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
4、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2)波澜起伏:这简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且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日”,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5、。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缱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一.预习部分(一)字音(给加横线的字注音)1秦军坦南:2 .佚之狐:3 .夜缱而出:4 .君之遵也: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6 .去其乏困:7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8 .去晋:9 .阙秦:10 .秦伯说:.11 .使妃子、逢孙、扬孙戍之:12 .微去人之力不及此:13 .失其所与,不知:(二)查找资料,熟悉下列成语或历史典故。贪得无厌胜之不武秦
6、晋之好重耳之亡城濮之战春秋三传(三)重要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乱易整阙秦以利晋2 .而今急而求子夜缱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因人之力而敝之3 .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4 .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5之公从之是寡人之过也行李之往来何厌之有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四)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2 .晋军函陵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 .邻之厚,君之薄也5 .越国以鄙远6 .朝济而夕设版焉7 .与郑人盟8 .因人之力而敝之9 .共其乏困10 .阙秦以利晋11 .且贰于楚也
7、12 .夜缱而出1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4 .君亦无所害15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6 .若不阙秦(五)通假字1 .无能为也已2 .共其乏困3 .秦伯说4 .失其所与,不知5 .夫晋,何厌之有(六)古今异义1 .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今义:古义:今义: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4 .亦去之古义:今义:5 .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6 .共其其乏困古义今义(七)特殊何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2)君子之所知也(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介词结构后四们(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日贰于楚也(4)佚之狐言于郑伯3、宾请
8、前置何:夫晋,何厌之们?第二课时二.研读课文1 .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2 .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3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4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5 .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6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答案第一课时预习部分(三)重要虚词1.因为、连词:象,米,介词:表顺水,连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用:用来。2.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3.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
9、里;句末语气词。4.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5.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有何厌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四)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退却:2.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3.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4.“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5.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6.“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7.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8.形容词做动词,损害;9.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1
10、0.使动用法、使.获利:11.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12.名词做状语:在夜晚:13.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成为疆界;14.动词用作名词,害处:15.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16.使动用法,.减少。(五)通假字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3.说,通“悦司赞同,高兴:4.知,通“智”,明智:5.厌,通“魇”,知足,满足。(六)古今异义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3.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古义:离开;今义:往,至h5.古义:办事的官吏,这
11、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6.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第二课时二.研读课文1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2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3 .提示:(1)动之以情;(2)晓之以理;4 .先讨秦欢心一一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一-以害动秦;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5 .提示:因为假如没有秦国的支持,晋文公就不会做王。他认为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秦伯,这是不仁义的;如果攻打秦国就会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