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
《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疗法诊疗常规.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针刺疗法诊疗常规【概述】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指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适应症】1、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言语障碍;2、咀嚼困难,颈项强直,肩部控制不灵活,腰肌无力,下肢不遂;3、大便秘结,疳积,脑瘫等。【禁忌症】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行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2、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腌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3、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不宜针刺。4、慢性病末期,诊断不明的危笃患者慎用针刺。5、针刺时医师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询问患者或家属,及时妥善处理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操作方法】消毒后,左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右手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双手协同操作,使针刺入皮肤以达腌穴,得气后行左右捻转,上下提插或弹震刮搓等适当补泻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一、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
3、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月俞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进针。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
4、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抽出。二、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行针技术是指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这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行针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三、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辅助行针手法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循法:是用手
5、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腌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四、针刺单式补泻手法及操作“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补泻手法贯穿于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如下7种: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疾补泻法:进针时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刺 疗法 诊疗 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