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诊疗常规.docx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性瘫痪诊疗常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1Pa1sy,CP)简称脑瘫,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隙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一)病因(二)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生前、围生期和出生后。1 .出生前因素出生前脑发育障碍或损伤所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1)遗传因素;(2)母体因素:母亲孕期的不良因素可能与脑瘫的发生相关,主要为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妊娠期感染、先兆流产、用药、妊娠中毒症、外伤、风湿病、糖尿病
2、、胎儿期的循环障碍、母亲智力落后、母体营养障碍、重度贫血等;(3)宫内感染;(4)宫内生长迟缓;(5)绒毛膜羊膜炎;(6)先天性畸形:大部分先天性畸形是脑畸形,如脑裂和脑积水。2 .围生期因素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1)围生期感染;(2)早产;(3)新生儿脑卒中;(4)其他:胎盘功能不全,缺氧缺血、胎粪吸入、Rh或ABO血型不合、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缺氧缺血性脑病可导致脑瘫的发生。3 .出生后因素可与产前、产时因素重叠,但创伤、感染、惊厥、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积水、胆红素脑病、中毒等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三)临床特点一)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型(六型)痉挛型四肢瘫(SPaSt
3、iCquadrip1egia)痉挛型双瘫(SPaStiCdip1egia)痉挛型偏瘫(spastichemip1egia)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共济失调型(ataxia)混合型(mixed)二)脑性瘫痪分型临床特点1痉挛性四肢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包括皮层运动区及传导束损伤。(1)姿势运动模式异常以全身屈曲模式为主,运动范围变小,抗重力伸展不足,多见拱背坐;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动作发展速度慢、功能不充分,姿势异常导致对姿势变化有不快感,活动应变能力弱;分离运动受限,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等。(2)姿势运动发育异常婴幼儿早期即表现为姿势运动
4、发育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一般落后3个月以上。(3)反射发育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可出现病理反射(2岁后有意义)阳性、锥体束征阳性、牵张反射亢进(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是区别于锥体外系受损的典型特征。(4)肌张力肌力异常四肢肌张力增高呈折刀征,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以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为主。由于长期肌张力增高,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而加重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上肢多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上肢后背、内旋、内收,拇指内收,躯干前屈。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
5、受到影响。下肢表现为尖足,马蹄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酸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下肢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肉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2 .痉挛性双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包括皮层运动区及传导束损伤。症状同痉挛性四肢瘫,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3 .痉挛性偏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包括皮层运动区及传导束损伤。(1)症状同痉挛性四肢瘫,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模式,主要障碍在一侧肢体。(2)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
6、现利手,痉挛性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3)此型多见明确的颅脑影像学改变。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痉挛性脑瘫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4 .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征、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dystonic)o(1)非对称性姿势: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以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姿势为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屈姿势,脸歪向一侧。(2)不随意运动: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
7、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远端运动障碍重于近端。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3)肌张力变化:该型肌张力多表现为可高可低,静止时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肌张力变化可随年龄改变,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肌强直等。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增高,安静时变化不明显。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特点为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现“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4)原
8、始反射亢进或残存:多项原始反射亢进或阳性,如紧张性迷路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锥体外系征(+)。(5)表情奇特:对刺激敏感,亦可见皱眉、眨眼、张口、颈部肌肉收缩,所谓“挤眉弄眼”等独特的面部表情等。颈部不稳定,构音与发音障碍,流涎、摄食困难。(6)临床表现类型不同:本型可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强直等,也可同时具有上述几种表现。(7)智力较好:此型患儿一般智商较痉挛型患儿高,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多开朗、热情,但高度紧张、怕刺激,感觉“过敏二5 .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可存在锥体系及锥体外系损伤。主要特点是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所致保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瘫痪 诊疗 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