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x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品经济发展,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 土地兼并的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3)历代解决土地兼并的方式:统治者采取“均田”、44Sff1n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 .概念:地生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也作为收益,他们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2 .产生原因:无地或少地农民出现.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必然结果。3 .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到汉代已经比较普遍,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主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4 .积极作用:契约纳租
2、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上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存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延展阅读】1 .如何认识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官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和利益代表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故无法解决该问题。2 .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演变及影响(1)产生的原因: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旧中国时期就出现了,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土地兼并使社会上产生了大
3、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他们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2)演变:秦汉时期,以佣耕为业的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唐代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人身依附关系较魏晋时期大为减弱。宋代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形态以劳役地租为主向以实物地租为主转化,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遍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雇主与雇工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3)影响
4、: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大提高,调动了其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 .租佃农民和自耕农的区别(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生产工具和耕作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出现的产物。(2)身份、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I)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标要求】1 .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1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2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以土地为中介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从
5、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学习重点】中国古代.上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关系的产生。【学习难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与政府体制之间的关系。A级认识记忆】一、废井田,开阡陌1 .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的土地制度。2 .商周时期:井田制。(1)出现:在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2)特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占有,“私区”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实质:井田的土地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这是种名义上国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1)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土地 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