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解读:商鞅变法迎合了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不但使居于偏远落后的秦国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奠定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基础,而且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时代相近,但性质与结果大相径庭。梭伦改革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推行的反对氏族贵族专权的奴隶制改革,奠定了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格局。虽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比欧洲先行一步进入了封建时代,并且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封建文明,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窒息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教学建议:1、借助图片和文字材料设计几个综合性问题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建构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援引一些历史故事和图片,设计若干角色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也可制作“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一览表。3、结合材料以课堂讨论形式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并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4、结合商鞅的个人遭遇理解改革的局限性和改革道路
3、的艰难和曲折,感受商鞅义无返顾、执法如山的坚毅精神。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春秋最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变法的必然性或客观条件)概念解析: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B770年,周平王东迂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前770一前476战国:前475-前221(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
4、术。1、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兴修水利(如都江堰);农田施肥;开垦荒地(主要指开垦井田以外的私田)。F最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西周晚期出现铁器:舂林出现铁农具;战国铁农具推广。铁器时代标志生产力显著提高,铁器与石器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硬度强、更锋利的优点:“牛形酒器”图:从侧面反映了土芝已经出现并逐步推广。牛耕与铁器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土牛子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夹Q技术)等都有新的成就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2)影响:经济(生产关系
5、的变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阶级关系变动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随着私田的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随着土地私有,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使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一井田制瓦解,从而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引起政治领域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化。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6、新兴地主势力的壮大,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从而成为历史的必然。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变法,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和贵族联合专政成为历史的必然。另外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也纷纷变法。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设问:谁要求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什么?(1)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2)变革的内容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实现目标的途径: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1)春秋是争霸战
7、争,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战国嵌错赏功安乐壶”图:1956年出土与四川成都,表现了兵战的阵势,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的时代特点。(2)为实现备国强兵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发展生产,扩充实力(3)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合作探究】: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相同点:(1)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2)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诸侯国数量,加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3)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不同点:(1)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战争;兼并已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2)争霸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成长;兼并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
8、生。探究: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的说法?要点:合理!从战争目的而言,春秋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争霸,满足奴隶主的个人私欲,无正义可言;从战争的影响而言,春秋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破坏,给人民带来了痛苦更无义可言但它的客观作用不可忽略,争霸促进了各国内部生产的发展,削弱了旧势力,为封建地主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秦的统一提供了条件;使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4、思想: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史料链接: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
9、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2)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3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合作探究】: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的原因?(1)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10、“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二根本原因:春秋时期是社会转型期: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互济发展;名套变革;宽松曲妇t氛围;初学典盛J(2)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3)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A、法家学说的主要主张: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以法治国B二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商鞅、李斯、韩非子等【合作探究】4:阅读“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
11、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小结: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是当时特定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变法的的根本原因,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达到富国强兵和巩固统治的目的。(二)各国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1、经济基础: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一一封建土地私有制2、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3、内在动力:富国强兵4、著名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合作探究】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1)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2、;(2)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引起阶级关系变化;(3)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4)经济基础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时间国家改革者变法内容作用春秋(1)目的: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2)内容: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3)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齐国管仲改革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相地而衰征”,I注1了土地私有)革赋税制度事实上承认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初税-田经济:“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注2战国(1)目的:(2)内容:(3)特点:建立、巩固地主阶级芟井田,承认土地私举封建制度取代奴
13、隶制1的专政,完成统一;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度。魏国kui李悝变法经济:“吊桃力之教,主3”,发展农业;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推行“平汆法”注4,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法经注5,加强法制楚国吴起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其它诸侯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注1:齐国“相地而衰征”:“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
14、了土地私有;注2:鲁国初税亩(B594年)“履亩而税”:含义是:按亩收税;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注3:“尽地力之教”: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注4:“平氽法”:是李悝平抑粮价的措施,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氽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僮水旱
15、,汆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汆法”的目的。注5: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李悝是先秦法家的开创者。他在变法中提出了“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方针。这正是后来法家所奉行的法治原则。他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也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秦国当作立法的蓝本。【合作探究】:战国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时代的潮流?(1)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2)新兴地主势力壮大,要求通过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3)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合作探究】:比较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不同点:春秋改革特点: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战国变法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彻底,根本任务是废除世卿世禄制。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