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复习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概论》复习考试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OOO40法学概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法理学1.法的起源(单项选择)(1)法是人类社会开展到肯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的产生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有着直接联系。(2)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也无所谓法。原始社会主要由氐族必贯调整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3)原始社会末期,国家与法应运而生。2.法的本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1)古希腊思想家最早使用“自然法这个术语,确定了自然法的基调和方法论。(2)分析法学之父奥斯丁提出法是主权者的命令。(3)马克思主义从区分法的现象与本质入手,揭示了法的本质:A.法是总揽阶级意志的表达。B.法是俄提升为国家意志的总揽阶级的意志。C.法的内容由总揽阶级
2、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3.法的特征(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1)法是能够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标准。(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标准。(3)法是带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社会标准。(4)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标准。(5)法是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标准。(6)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4.法的价值和功能(单项选择、多项选择)(1)法自身所应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被称为法的内在尬色。(2)“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这阐释的是法的数育功能。5、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单项选择、论述)(
3、1)“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略的时间是2023年。(2)新时代,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科学立法。(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改革的推力与保证。(4)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由肯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总揽阶级意志的表达。(5)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必须坚决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体包含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全面推动依法治国,需要继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要坚持科学立法。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要坚持严格执法。全面推动依法治国
4、,要坚持公正司法。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要坚持全民守法。第二章宪法6.宪法的概念及特征(多项选择、名词、简答)宪法是集中表现总揽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法。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损生法;(2)宪法是国家的最gao法;(3)宪法是公法;(4)宪法是对民主和人权的保证。7.宪法的分类(单项选择、多项选择)(1)是否具有统的法典形式: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2)效力和修改程序:刚性宪法;柔性宪法。(3)制定主体为标准:钦定宪法、协定宪法、民定宪法。(4)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8、宪法根本制度(单项选择)(1)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工人阶级是
5、国家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底。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中国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底是生比资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全部制和劳动群众集体全部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3)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便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023年宪法第五次修改规定了宪法宣誓制度。(4)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规定说明,我
6、国实行的是里二皿的国家结构形式。9、公民的根本权利与义务(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1)公民的根本权利与根本义务:根木权利:公平权;政治权利;宗J信仰自由;人身权;社会经济权利;教育文化权利;特定公民的权利。根木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2)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包含“两权”和六自由”:两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六自由“:言论、出版、集公、结社、游行、东威的自由。(3)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公民中除了人民之外,还有少数敌人。(4)我
7、国宪法规定,凡具有国籍的人都是公民。(5)结社自由和示威自由是政治权利。(6)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援助权。10、国家机构(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1)我国人民法院组织体系,国家层面:最ga。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特意人民法院。地方层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2)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最gao国家权力机关、享有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特别权利是宣逡免遗权、人身爱护权。(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权如下: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商量;依
8、据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议案,或提出批判、意见和建议;提出质询案,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10名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联名可以提出对或各部委、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审议、表决议案权,参与选举、决定和罢免领导人。(5)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6)国家权力机关即最3。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前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后者包含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常务委员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7)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其它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的是期!帆。(8)我国最ga。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对县、自治县、市的建置依法行
9、使批准权的国家机关。(9)我国解释宪法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10)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公布法律的权力属于我国的国宝。(11)人民法院包含最gao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特意人民法院,属于国家审判机关。第三章行政法11.行政法概述(单项选择)(1)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这表达了行政法的佶赖爱护原则。(2)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12.行政组织法(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1)(公务员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23年4月27日通过,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2)对公务员的惩
10、戒处分分为(从轻到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3)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是公务员。13.行政行为法(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1)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规制行政关系,行使职权实施的具有行政意义的行为。行政分为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2)当场收缴罚款主要适用于: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遥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等情形。(3)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所针对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进
11、行的划分。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单方意志还是双方意志为标准进行的划分。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果为标准所作的划分。(4)行政许可的分类:一般许可、特许、认可、核准、登记。般许旦是指只要申请人依法向主管行政主体提出申请,经有权主体审查核实其符合法定的条件,该申请人就能够获得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或者资格,对申请人并无特别限制的许可,如驾驶许可、营业许可等。特许是基于行政、社会或者经济上的需要,将本来属于国家或者某行政主体的某种权利给予私人的行政行为。迎是由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核谨是由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到达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标准
12、的推断、确定。暨超是由行政机关确立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特定主体资格。行政许可的根本原则:许可法定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信赖爱护原则。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听取陈述和申辩等内容表达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5)行政处分的原则:处分法定原则;处分公正、公开的原则;处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相对人权利的原则;职能别离的原则;一事不再罚的原则。行政程序的根本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公平原则;参与原则;效率原则。(6)置金:由人民法院强制被判了刑的人在肯定的期限内交纳肯定数量的金钱,是一种刑罚。(7)行政处分可分为:人身罚:包含行政拘留及驱逐出境、禁止进境或者出境、限期出境等形式。财产罚
13、:主要包含罚款和没收。行为罚:主要包含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撤消许可证、执照等。申诫罚:主要包含警告、通报批判。(8)依据行政立法权的取得方法,可以把行政立法分为职权立法(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进行)和授权立法。14.行政监督(单项选择)我国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fan其合法权益的,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是自了解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第四章刑法15.刑法概述(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1)刑法规定了特有的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分)、公平适用刑法原则(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公平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表达)及罪刑相适应
14、原则(罪刑相当原则)。(2)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的一般原则,即属地管辖原则。(3)广义刑法,主要包含刑法典、单行刑法及附属刑法;而狭义刑法,一般而言仅指刑法典。16.犯ZUi及犯ZUi论体系(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案例分(1)主观责任主要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之时,对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我国(刑法)将其规定为两种:成心与过失。其中,成心又可分为直接成心和间接成心。过失也可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析)(2)我国(刑法)还规定了无罪过的情况,即从主观层面看行为人并不值得刑法苛责的情况,主要包含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是从认识因素角度来看行为人不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
15、性情况。而不可抗力是尽管从认识因素角度看行为人已经遇见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从意志角度看结果的发生是其不能抗拒的。(3)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zui,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已满75周岁的老人成心犯zui,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分;过失犯ZUi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4)不作为,即“当为而不为,行为人以消极的方法,不履行法律、职务要求所规定的、应当予以履行的义务。(5)不法阻却包含: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救行为等。责任阻却包含:期待可能性等。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爱护较大的合法权益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6)刑事责任年龄及刑界责任能力:(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ZUi,应当负刑事责任。己满十周围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仅对刑法规定的成心杀人、成心损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X、抢劫、贩卖毒pin、放火、爆炸、投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