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哲学思考:动态适应与相互适应.docx
《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哲学思考:动态适应与相互适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哲学思考:动态适应与相互适应.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哲学思考:动态适应与相互适应适应性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概念,原初语境中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至于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什么,需要“面向事情本身”,做出批判性的哲学考察。一、动态适应:发展观视阈下的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代以供定需的机械性适应。1949年至1991年,是职业教育精英化发展阶段,不管是高等职业职业学校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都是稀缺人才资源,被分配到企业直接就可派上用场,成为单位骨干力量,“毕业即就业”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寒
2、门学子就读职业院校。无论是企业办大学,还是大学办社会,在计划配置资源指令体制下,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学校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基本是适应的。但这种适应是机械适应,是一种消极的“以供定需”。一是被动适应,表现为毕业生必须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不能发挥自身作为主体的鉴别、自主择业作用;二是低效适应,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必须无条件地接纳毕业生,呈现为不对称的线性供需结构关系。第二阶段,市场经济初期以需定供的自发性适应。1992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国家不再推行统一分配毕业生工作,改由毕业生自主择业一一“以需定供”式单向配置模式。这种模式促使
3、供需结构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以需定供”线性关系,社会需要作为一种自变量,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特别大。两者之间呈现为较强的正相关性,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院校得到跨越式发展,不适应的,则受到很大影响。第三阶段,超常规发展时代以利定供逐利式偏利性适应。X年至X年,国家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通过投资路径依赖实现超常规发展。在此阶段,“以需定供”式单向配置模式难以为继,偏利性成为发展的主基调。“以利定供”式配置方式占据了主导位置,职业教育追求“短平快”效果,一些职业院校竞相开设可以产生显现偏利性效果的热门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成为企业抢手的“香悖悖”。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适应,呈现出一种有选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教育 适应性 哲学 思考 动态 适应 相互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