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启明:人才梯队的底层逻辑是“师徒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熊启明:人才梯队的底层逻辑是“师徒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熊启明:人才梯队的底层逻辑是“师徒制-O1人才梯队的底层逻辑是师徒制不久前,一家公司主抓生产的副总裁向我请教,他所在的企业是一家典型的生产型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工老龄化比较严重,思想闭塞,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新员工又在生产线上待不久,员工更换非常频繁。这样一家企业,老员工培育难度大,高学历新员工留不住,怎么做员工培训呢?从这位高管对问题的描述中,我抓到了三个关键词,即老员工、新员工和员工培训。从表面上看,这位高管想要解决的是员工培训的问题,但如果不解决新老员工的矛盾,再怎么培训也是没有用的。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新问题。老员工抗拒新事物,他们的战斗力已经不强,但他们都是忠诚的员工;而新员工年轻有活
2、力,既有学历也有想法,但是很多企业留不住他们。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悖论,很多传统企业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现象背后的原因一一老员工为什么会抗拒新事物?根源在于他们没有安全感。而新员工又为什么待不下去?因为老员工都高高在上,新员工没有存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一个没有存在感,老员工和新员工不仅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而且会消耗企业内部的能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培育体系可能有效果吗?这位副总裁当下感受到的问题还只是员工的流失率高,再过10年,这家企业将面临更严重的问题一一人才梯队断层。这时企业即使有再好的业务发展机会,也将无人可用了。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找到病根,对症
3、下药。只有让老员工有安全感,让新员工有存在感,人才梯队才有可能不出现断层。人才梯队断层之后,企业即使有再好的业务发展机会,也将无人可用了。要根治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着眼于如何做培训,而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人才战略。首先,站在企业的高度,我们要把人才战略当成公司的第一战略.这件事情不是一个副总裁能决定的,必须由企业一把手亲自决定。否则,这家企业未来一定会面临人才梯队断层。因此,企业要在部门领导的考核体系中加入人才梯队建设,因为领导就是要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管理者除了扛业绩,还必须加一个人才指标。因为仅达成业绩是没用的,没有人才梯队,企业就没有明天。没有人才梯队,企业就没有明天。其次,站在部门的角度
4、,当卜最紧迫的事情是推行师徒制。因为目前这家企业的新老员工是竞争关系,但实际上新老员工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师徒关系。老员工是师傅,新员工是徒弟,只有建立师徒之间的连接,才能更好地发挥新老员工的优势:新员工有新思维和新想法,而老员工有老经验和老技术,二者如果能够结合起来,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地提升工作效率。关于师徒制,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我在外资企业工作过8年,经常有人问我:“熊老师,你在外资企业参加的集训多吗?“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印象深刻的集训只有4次。对方听到我的回答,通常会很吃惊:“培训这么少,那你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后来,我认真复盘了一下,发现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不是集训,而是我
5、的师傅们。在外企的8年间,带教过我的师傅不少于10位。仅仅在香格里拉集团工作的3年间,带教过我的师傅就有5位。迄今为止,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在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公司为我匹配了什么样的师傅,以及这些师傅是如何培育我某一方面的能力的。毫不夸张地说,是师徒带教让我成长起来的。刚刚提到的4次集训,并不是为了教给我知识,而是让我去参加奥运会,去拿认证一一只有拿到认证,我才可以升职。因此,我经常说,人才梯队的底层逻辑便是企业推行的师徒制。人才梯队的底层逻辑,便是企业推行的师徒制。为什么我会这样认为呢?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我经常看到企业依赖一两个关键人才,一旦这些关键人才出问题,组织就会遭受很大的破坏甚至
6、灭顶之灾。但是,如果组织形成了人才梯队,那么即使有人出了问题,后面也有人可以替补他的位置,这样组织就能够实现自我新陈代谢。如何才能保证企业有人可以做替补呢?师徒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师徒制的本质就是把下属培育成自己,甚至培育得超过自己。换句话说,只要你是管理者,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下属培育成自己,甚至培育得超过自己。一旦人人都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实现人才的指数级裂变,把企业的人才梯队搭好。阿里巴巴的人才梯队建设为什么如此成功?我们可以从马云说过的一句话中得到启发:“老师总是带着理想主义,总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基于这一理念,阿里巴巴在人才培育上讲究传帮带。对于每个进入阿里巴巴的人,公
7、司都会给他匹配一个师傅,最后他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的师傅。这些师傅不管有多高的职位,都要自己亲自教徒弟一一阿里巴巴的风清扬班,由马云亲自备课、上课;逍遥子班,也是由阿里巴巴现任董事局主席张勇亲自授课。他们教授的内容包括经济产业趋势和政治经济洞察、西点军校游学,有时还会讨论孙子兵法。正是由于一把手以身作则,认真投入地当师傅带徒弟,阿里巴巴才能人才辈出。同样,在华为的人才培育体系中,新员工要从“秀才”到“将军”,也要经历核心的四个步骤:严格选拔、系统培训、导师制以及压担子。产珞选喽.J一系统培训I一导师制I-,压担子JI通过流程责任制加以实现kJI利用多种体系从不同维度对相关员工进行培训kJI通过前辈
8、的言传身教对相关员工施加影响kJI通过绩效考核制度鞭策相关员工成长kZ华为人才培育体系图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设定内部导师制,让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仅能打胜仗,还能带出英雄团。这个体系要求管理者出任思想导师、专业导师及业务教练,对外辅导他人,对内提升自身能力。当下,许多企业把人才培育这个任务全部扔给了人力资源部门。我自己是干人力资源出身的,知道人力资源部门有一肚子委屈说不出来:想不想对这件事情负责任?想。但是,真的有能力把这个人带成未来的研发主管吗?没有。谁有这个能力?只有业务部门的领导。所以,我想告诉每一位企业家和管理者:企业推行师徒制,不是人力资源一个部门的事情。在企业内部推行师徒制,是企业的人
9、才战略。而人才梯队的建设跟谁相关?一把手、管理者和标杆。人力资源部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仅仅是执行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师徒制的本质就是把下属培育成自己,甚至培育得超过自己。-02-好师傅既是导航,也是导师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在师徒带教中,师傅其实发挥了两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导航,二是导师。我们做过调研,发现员流失率最大的阶段不是工作几年以后,而是入职的前三个月。为什么?因为这些新员工被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们会迷失方向,融入不进团队。此时,师傅就是一个导航。师傅是过来人,他知道刚刚入职的员工在心理上缺失什么。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兼网球专家蒂莫西高威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高威方程式”:绩效=潜能-
10、干扰。干扰来自哪里呢?高威认为,内心的障碍通常比外部的障碍更加令人生畏。对于新员工而言,内心的恐惧、怀疑、自我设限都是巨大的干扰。师徒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新员工过滤这些干扰,把内心的噪声降下来。对于徒弟而言,师傅就是一个GPS(全球定位系统)。这个GPS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检查一下徒弟是否行驶在正确的航线上,一旦发现偏差,师傅便会即刻校正徒弟的航向。通过师傅的导航,新员工能够快速地认清自己。90后员工不是好高鹫远、眼高手低,而是没有把师傅当作一个坐标系来对照和认识自己,就像20年前的我一样。当我把师傅当作对标对象时,我就不会因为自己比别人多读了几年书而不可一世,因为我看到自己有很多方面不如师傅。
11、在我认清了自己后,我会希望我未来的样子是师傅的样子。同样,在师傅眼里,徒弟是他曾经的样子。所以,徒弟出现困惑和障碍都很正常,师傅会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他看见了曾经的自己。通过师傅的导航,新员工能够快速地认清自己。师傅除了具备导航的功能,还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作为导师,他必须对员工进行个性化辅导。让人成长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安排个高手作为贴身教练,随时纠正其言谈举止,而不是通过上大课的方式。因为上大课很难解决个性化的问题,但贴身教练却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在餐饮部工作了一年以后,被调到人力资源部门。跨部门以后,我所有的工作都是从零开始的。这时候,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三任师傅。这个师傅对我的带教可以说影
12、响了我的一生,甚至我今天走上讲台,都受到了这位师傅的指引,因为他让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香格里拉集团每个季度都有定期的人才盘点和人才评估,我至今对那个画面记忆犹新。每一个季度的最后几天,师傅都会把我叫到办公室,与我进行一次成长面谈。等我坐下来以后,他打开电脑并对我说:你是未来培训经理的培育对象,我打算用三年的时间来带教你。你来这个部门已经半年了,这是我们对你上个季度工作的评估。你今天自我评估一下,给自己打几分?我说给自己打4分,他说:我只能给你打3.5分,因为你的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你同意吗?如果我说同意,他就会把我缺失的能力列入下一个季度的成长计划。基本上,我每一步的成长都是在师傅有序的规
13、划下发生的。师傅对徒弟的个性化辅导,对于徒弟的成长是极其有价值的。因为作为业务部门的领导,师傅应该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徒弟当下还缺失什么。对于师傅来说,徒弟反馈的问题其实也是一面镜子。在带教的过程中,师傅也会反思自己缺失什么能力。比如,在搞不定90后员工的时候,师傅千万不能妄下结论是90后员工的问题,也有可能是作为师傅的你带教70后、80后员工已经顺手了,不知道如何带教90后、00后员工。所以,搞不定90后员工,其实折射出来的是师傅的管理能级不足。师徒制的价值是双向的:对于徒弟来说,师傅是导航,也是导师;对于师傅来说,在带教过程中也能教学相长。带过徒弟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别人的过程中,突然
14、把自己的任督二脉打通了。所以,师徒制不容小觑,它是一项值得企业认真去做的系统工程。-03-好师傅的3个标准画像师徒制到底应该如何落地呢?在辅导企业落地师徒制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四步的标准流程:选师一一拜师一一学师一一评师。接下来,我会围绕这一标准流程做详细解析。很多企业之所以无法落地师徒制,是因为从第一步就走偏了。我们要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师傅?在选择师傅的过程中,责任人是谁?要想让师徒制推行下去,机制如何设计?这三件事情是我结合自己服务企业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三个关键问题。这三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师徒制一定做不好。选择师傅的首要标准是什么?有人说是价值观,但是价值观平时看不出来;有人说是态度,
15、但是态度平时也看不出来你可以观察一下:你信任的那个人,业务能力再强,价值观再好,他要是不愿意教,那他能带出好徒弟吗?所以,选择师傅的首要标准是意愿度,所谓千金难买我愿意。反过来讲,一个愿意带徒弟的人,他的价值观一定不会差。第二个标准是专业度。师傅必须有一技之长,这决定了他有没有能力教徒弟。第三个标准是利他心。如果个人既有意愿度也有专业度,但是他教半留一半,点到为止,那么这样的人也不适合做师傅。综上所述,意愿度解决愿不愿意教的问题,专业度决定能不能教的问题,利他心决定了教多少的问题。这三个标准都是最基础的标准,缺一不可。有了标准,谁去挑呢?挑师傅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因为师徒制的源头就是选对一个好师傅,只有好师傅才能把拥有自驱力的员工带动起来。既然这件事情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要不要把它交给一把手来做?在企业只有几十个人的时候,一把手对每个员工都很熟悉,这时候由他来挑选师傅没有问题。但是,一旦企业员工超过百人,一把手对每名员工的熟悉度就会大打折扣了。这个时候,谁最有发言权?业务线领导。但业务线领导又往往无法测试出师傅的意愿度和利他心,这时候人力资源部门就应该参与进来。因此,挑选师傅需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