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福--“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docx
《李智福--“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智福--“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李智福】“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栏目:思想探索发布时间:2015-08-01 22:55:09标签:“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作者:李智福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16版)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十二日甲辰耶稣2015年7月27日李智福,男,中山大学哲学系2014级博士,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逍遥之境与吊诡之言基于悖论或矛盾的庄子哲学研究。博士导师:中山大学教授陈少明通讯评委:南京大学教授颜世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奚庄子(约前370286)与孟子(约前372-289)皆战国中期人,二子并世,与齐宣王、梁惠王同时。庄子为宋国蒙人,然其学脉在楚,学界称之为“宋人楚学”;孟子则属
2、于邹国人,与孔子籍里鲁国相邻,其自称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世遂以“邹鲁之士”代称儒家。宋国与邹国距离不远,同为思想巨擘的二子却在各自著作中互不道及,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公案。明人焦也指出,“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也”(庄子翼),庄、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庄子发扬光大老子之学,孟子则嫡传克绍孔子之道,使得道家与儒家最终超越百家诸子,成为中国文化、神州慧命的“任”“督二脉。庄孟二子虽然互不提及,但有一条隐微的思想史线索可以沟通二者,即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众所周知,庄子以齐物论名世,并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
3、齐,物之情也”的命题,此或是孟子对庄子的一种学术反驳,亦未可知。明人郭孔建云:庄生曰齐物,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此是辟庄周。”(垂杨馆集论孟)形式上,“万物一齐(庄子)与“物之不齐”(孟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所以如此大,乃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之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庄子的齐物论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恰恰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噫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即万物存在皆“天完具足”。章太炎先生云:“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齐物论释序)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
4、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所谓“胞有重间,心有天游”(庄子外物),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唐司空图语),庄子“把有限的宇宙点化成无穷的境界”(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庄学代表了人类精神之高举远慕、隽永深致的一面,这种生命境界用庄子之语言之,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马
5、蹄),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庄子云:“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庄子庚桑楚)庄子哲学时刻警醒着人类,当心文明会走到文明的反面。千万年来,以文明自许的人类从来没有摆脱过战争、屠杀、浩劫的威胁,而这些屠杀和浩劫,莫不是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庄子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平实的常识之语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为神农之言者”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智福 万物 一齐 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