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第4课古诗两首(登高)1、题解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2、学生自读感想自读全诗依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常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想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一一师生商量: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
2、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师生商量: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贫病残生,“万里、百年照顾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
3、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认真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3、译诗(书愤)一、教学目的1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感情。2 .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 .白描、比照等手法的运用。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想。陆游,字
4、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沦落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
5、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土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诗歌鉴赏1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 .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表达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表达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
6、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说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心愿。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X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 .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
7、鬓己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旧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说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无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 .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比照,试分析?明确:这首诗比照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总揽者之苟且偷安等比照。五、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诵读 六年级 上册 地方 课程 传统文化 诗词 诵读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