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战争本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ocx
《马克思恩格斯战争本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恩格斯战争本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马克思恩格斯战争本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摘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大量战争评述中,他们始终坚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观点,并且善于从政治、经济和军事这三大维度及其相互联系出发全面审视战争的本质,从军事运动内部规律出发探讨对战争规律的认知和驾驭,以揭示战争的本质规律。当前,国际政治格局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信息技术与科学发展迭代迅疾,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战争形势正赫然发生在眼前。因此,把握战争本质,精准谋略、科学施策,是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应变的关键环节。关键词:战争本质暴力政治战争规律列宁曾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在战争上就是:战争不过是政治通过另一种(即
2、暴力的)手段的继续。这是军事史问题的伟大著作家之一、思想上曾从黑格尔受到教益的克劳塞维茨所下的定义。而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观点,他们把每次战争都看做是有关列强(及其内部各阶级)在当时的政治的继续。”通过认真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撰写的大量战争评述,不难发现他们不仅始终坚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基本观点,而且还善于从政治、经济和军事这三大维度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出发全面、深刻审视战争的本质,从而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对战争本质的辩证认识。一、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政治总是支配着战争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是一种表现特殊的政治。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
3、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时,曾对暴力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作用进行过充分的历史论证。后来恩格斯又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专门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暴力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观。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暴力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暴力是战争的根本属性,这一属性正是战争同其他一切社会斗争形式相区别的特定属性。同时,战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本身即为政治的一部分,是国家、民族、阶级和社会政治集团的政治性行动。即从战争的属性来看,战争的暴力性是由其所延续的政治矛盾的尖锐对抗和不可调和、达成政治目的所运用手段的强制性和杀伤性所共同决定的。从战争的功能来看,战争成为运用暴力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是以流血方式强制
4、敌人屈从的暴力对抗的最高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从战争的功能属性角度审视了战争与政治的紧密联系,而且立足于战争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深刻阐释了战争直接为政治服务并受政治支配这一战争基本原理。政治冲突导致战争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把战争视为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把它看作交战双方平时和战时政治的继续。他们认为战争的酝酿和爆发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可以溯源的深刻政治动因,政治冲突正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动因。他们总是善于洞察战争背后由来已久、相对固定的政治背景,进而准确做出那些关于战争爆发与否的重大战略判断。1859年,意大利统一战争爆发前夕,为了和平解决意大利与奥地利的领土争端,欧洲主要国家拟召开一次外交会议
5、。这次外交斡旋活动曾被欧洲政界寄予厚望。马克思恩格斯则在深入剖析各相关国家的政治目的之后,得出了战争不可避免的结论:意大利萨丁王国意欲借助法国收复被奥地利占领的领土,以实现国家的统一;法皇路易波拿巴则以解放意大利为借口,企图实现其领土野心;但是奥地利一一特别是当问题牵涉意大利的时候,如果不是帝国本身遭到危险,是不可能改变它的道路的。因此波拿巴从奥地利得到的回答只有一个:准备战争,这使波拿巴也不得不采取同样的行动。正是在这一政治大背景下,1859年4月,法皇路易波拿巴和萨丁王国首相加富尔达成秘密协定:法国以得到萨瓦和尼斯为条件,帮助萨丁夺取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地伦巴第和威尼斯,统一整个北意大利。萨
6、丁甚至主动在伦巴第煽动革命活动,以此为导火索引诱奥地利和法国进行军事干涉。而奥地利在涉及自身在北意大利的固有势力范围问题时,也表现得十分强硬、决不让步。最终,正如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那样,这场装模作样的争吵逐渐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冲突。正是因为牢牢抓住了战前各参战方的尖锐政治矛盾,他们才能不受西方诸强发起和参与的和平会议所蛊惑,直言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在马克思恩格斯眼中,法国、奥地利、意大利撒丁王国推行的正是一种孕育着战争的危险政治,这种政治的延续必然导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政治控制影响战争进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认为,战争的开始绝不意味着政治的中断,战争的整个过程都深受国家、民族、阶级和社会政治集
7、团的意志或政治动机的支配。可以说,政治因素及其影响贯穿于战争的始终,并能深层次地影响乃至决定战争的进程。他们总是善于分析政治可能对战场作战行动施加的影响,进而准确把握战争的走势和结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评述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时,就曾对战争中的政治控制作出过深刻剖析。1853年10月,东方问题的激化导致了克里木战争爆发。他们分析指出,要想制服俄国,最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英法联军的海上优势,炮击或攻占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喀琅施塔得等俄军海防要塞,进而切断俄国进入黑海和波罗的海的通道,直接威胁俄国首都彼得堡。但是英法联军并未采取这一速战速决的战略,而是坚持将战略重点放在黑海海域和克里木
8、半岛。由此可知,英、法两国的核心诉求并非彻底打垮俄国,而是尽全力阻止其夺取黑海的控制权。英、法做出如此考量的深层原因正是基于政治上的权衡一一当时的俄国在维系欧洲地缘平衡上地位重要,且充当着镇压革命的欧洲警察的角色,它们宁愿通过局部有限的军事行动来维持现状,也不愿全面升级战争而破坏欧洲原有的政治秩序。正如马克思所言,不坚定的、畏缩而互相猜忌的西方列强,起初由于害怕俄国侵略而鼓励苏丹反抗沙皇,而最后却由于害怕一场大战会引起一次大革命而强迫苏丹让步。恩格斯也曾指出,不应对联军坚决应战抱太大希望,因为最高当局无意进行决定性的打击;而且,一旦爆发全面战争,统帅们将被束缚住手脚,变得无能为力。纵然得到决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恩格斯 战争 本质 思想 及其 现实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