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浅析唐代茶诗的三重审美境界.docx
《茶文化浅析唐代茶诗的三重审美境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浅析唐代茶诗的三重审美境界.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析唐代茶诗的三重审美境界言茶必有唐。唐代茶圣陆羽为茶立传,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而且,陆羽还为茶写诗,尤其是六羡歌诗云:“不羡黄金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六羡歌所体现的思想精神,为中国茶诗的创作树立了标杆。茶诗,从广义上讲,指的是涉及茶叶、茶事、茶俗、茶史等相关内容的诗作,狭义上仅指咏茶的诗词。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之一。1中国作为茶的故乡和诗的国度,完美地将茶与诗融合,成就了历久弥新的中国茶诗文化。在茶事兴盛的唐代,饮茶风尚
2、从南方普及到了北方,从王公贵族普及到了平民百姓,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逐渐风靡起来,甚至发展成全国性的民俗活动,形成了宫廷重茶、佛家崇茶、文人赋茶、茶人兴茶、商人卖茶、举国饮茶的社会现象,喝茶也因此由基本需要上升到了品茗艺术的高度2。同时,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诗歌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茶与诗自然而然地结合,逐步成为了诗歌中的一种代表形式,对于茶文化和诗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本文试站在茶诗的广义角度,从古代审美体验的三重境界一一“味象”“神遇”和“物化”,对唐代茶诗进行分析,以期探寻唐代茶诗三重审美境界的形成因素,以及唐代文人运用三重审美境界创作茶诗的方法与表达的情感,
3、品味唐代茶诗之美。一、唐代茶饮、审美风尚与茶诗发展概述(一)唐代茶饮风尚唐代以来,茶不再只以食用和药用的方式,存于大众的生活中,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人们开始以茶为媒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不断扩大的茶叶种植面积,飞速发展的制茶技术和饮茶技艺,以及文化繁荣、仓縻丰实的社会背景,使得唐代的茶饮方式更加精细化,人们开始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与品饮过程的雅致,不但要求茶之真味,更重视茶之神韵。唐代儒、佛、道思想与品茗过程相融合,推动茶文化上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亦推动茶与诗的深入融合。在此背景之下,唐代文人在创作茶诗时,也逐渐将关注点从茶本身,移向由茶引申出的内涵哲理和美学意蕴。(二)唐代审美风尚唐
4、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思想大融合时代,但当时所有的思想文化,无不围绕着儒、佛、道这三大主体思潮而行。因此,唐代审美风尚,显现出寓多样性于整体性、寓特殊性于一般性的宏博风貌3。唐代的审美风尚,经过由雄浑博大至柔弱细靡的转变,中唐时期便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点,而当时风流恣意的社会风气,也促进了审美风貌的世俗化进程,使得审美主体开始走进感官感受的世界,注重情感色彩的捕捉。同时,唐代审美风尚显现出由艺术转向主体内心的特征,表现在茶诗上,则是三重审美境界层层过渡的整体趋势。这也是笔者选择以三重审美境界为标准,将唐代茶诗归类后分别辨析的原因之一。(三)唐代茶诗发展茶诗是茶文学与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
5、古代文人大多爱茶,且具有作诗的才情和融茶于诗的能力,特别是在唐代,茶与诗的结合已经屡见不鲜。唐代文人将经年累月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入茶诗当中,以茶为观照主体,言己、言事、言天地,借咏茶抒发对人世道的感怀。在这些茶诗中,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藏于字句之间,茶与诗文之美,以唐代茶文化、诗歌文化及审美文化为依托,倾泻于笔墨之上。值得一提的是,中唐时期不只是唐代审美风尚转变的分界,也是唐代茶诗创作风潮的转折。中唐以前,茶诗多出自僧人之手,其在民间的传播也较为缓慢,而随着饮茶习俗的逐渐蔓延,茶诗创作才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起来。中唐时期,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掀起了茶诗创作的热潮,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唐代
6、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茶诗,其内容也更为丰富。除体现与茶有关的内容之外,这些茶诗中,有的寄托了诗人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的暗含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更为细腻的内涵主旨推动茶诗文化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层面,也丰富了茶诗本身的审美境界。二、唐代茶诗的三重审美境界从上文中得知,唐代茶诗在唐代茶文化、审美风尚及茶诗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内容不断丰富,意义更加深远,审美层次也更加多元。同时,在唐代儒、道、佛三教审美思维对审美活动的渗透影响下,文人在茶诗中对于茶使用了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境界,大致可分为“味象”“神遇”“物化”三重。()味象“味象”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其日:“圣人
7、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4“味象”,指的是以主体的体验为主,在对茶的直观感受中把握其内涵。作为三重审美境界中最为基本的一重,欲达此境,文人需在创作茶诗时,将主体的“我”寄情于茶,使自己纵情游心于茶味,以此体会心灵的畅快之感。“味象”境界,在茶诗中常体现为触景生情和托物寄兴。如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采茶非采蓑,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5此诗写的是诗人在春风送暖、草木方兴的时节,送好友上山采茶的情景。“王孙草”是茶的一种别名,末尾两句便是典型的借物抒情:诗人假借问茶之名,实则流露着对友人远去的依依不舍之情;”何时泛碗花”之问,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文化 浅析 唐代 三重 审美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