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docx
《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实验中学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古代印度学科历史教师姓名学生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标要求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学情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历史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2、的能力不强。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导学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教学策略:情景导入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条件与资源准备PPt.课本、学历案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
3、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教学活动目标一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任务自主分析材料,了解古印度的地理位置。了解古代印度历史和等级制度产生的背景学生能够结合课本,准确找出相应的答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
4、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目标二了解并能够辩证地看待印度种姓制度任务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种姓制度的内容、目的和实质;小组合作讨论理解种姓制度的影响能够针对材料、问题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获得正确结论,并以规范的专业语言表述出来。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
5、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提示:
6、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口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目标三r解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阅读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任务通过课外阅读和教师提供的材料了解佛教;通过材料分析了解统治者推崇佛教的原因所在。能够针对材料、问题独立思
7、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获得正确结论,并以规范的专业语言表述出来。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己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2 .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出示佛教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 古代 印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