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层面赋能乡村振兴战略.docx
《文化层面赋能乡村振兴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层面赋能乡村振兴战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的魂。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农耕实践的思想观念一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农业生产将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所谓“靠天吃饭、靠地立身”,古人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孕育出天地人“三才”思想,“三才”是哲学,也是宇宙观,是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
2、平衡观念。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齐民要术提出,“上因天时,下尽地力,中用人力”“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吕氏春秋审时中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古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农时观、地宜观、节用观等。农时观强调“不违农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地宜观就是要因地制宜、因物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地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从而趋利避害,比如古人根据地形条件,创造了梯田、垛田、砂田、if田等土地利用方式;节用观主要是用之有度、用养结合。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即指用
3、和养要平衡。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农耕家庭的道德风尚一一孝老爱亲,耕读传家。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强化了小农家庭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老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也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比如,哈尼族先民在梯田农耕实践中,将积累的关
4、于自然山水保护、动植物利用、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编成“四季生产调”,在父子、母女、师徒中流传。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提出“传家两字,日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北宋的宋仁宗颁布了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这一政策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家乡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耕读不仅仅是富裕家庭的追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西道圣人”扬雄的“耕道而得道”则传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层面 乡村 振兴 战略
![提示](https://www.001doc.com/images/bang_ta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