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docx
《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摘要:经过50余年发展,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等巨大跨域,已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把握技术发展脉络,推动“十四五”我国空间对地观测领域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国际竞争、国内需求和技术革新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了巨型星座建设、海量数据处理、智能融合应用等技术发展方向。关键词:对地观测发展历程展望引言空间对地观测是以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为平台,利用光学、微波、电子等非接触手段,对地球及地球上的
2、人类活动进行观测的过程。目前,全球已有5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对地观测卫星。随着人类活动空间从陆地向海洋、空中、外层空间的不断拓展,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经过50余年发展,我国空间对地观测已建立了一个手段种类齐全、数量规模可观、技术性能先进的空间对地观测系统,实现了探测手段从单一到综合、探测范围从区域到全球、探测精度从粗放到精细、处理分析从定性到定量等的巨大跨越,已广泛应用于国土规划、农业估产、海洋维权、气象环境、地理测绘、减灾救灾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综合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当前,适逢国际格局重大调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
3、,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发展也呈现深度变革特点。回首50余年发展历程、直面新阶段机遇挑战、展望新时代发展方向,对于把握规律特点,推动空间对地观测领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发展历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运载火箭、遥感平台、有效载荷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先后历经了返回式、传输型、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发展过程。从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的角度归纳起来可分为探索起步、快速发展和创新发展3个阶段。1.1 探索起步阶段(1965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无到有,成功完成首型卫星发射入轨。1975年11月26日,在陆续突破卫星总体设计、制造、防热、大型试验、卫星发射、跟踪测控和卫星回收等各种
4、难题后,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颗返回式对地观测卫星成功发射,卫星采用棱镜扫描全景相机,获得了第1批对地摄影图片,用于国土资源普查,实现了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历史性突破。在此基础上,我国在1985年和1986年又发射了两颗国土资源普查卫星,利用胶片感应成像获取黑白全色胶片和假彩色红外翻转胶片约4000m,掌握了京津唐、黄河三角洲|、三北防护林、黑龙江中上游、塔里木盆地北缘、山西大同煤田等影像资源,初步解决了国家资源调查急需卫星遥感信息源的问题。合作共研,顺利实现返回式至传输型卫星跨越。20世纪80年代末,为加快长寿命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技术的突破发展,我国与巴西共同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并于1999年
5、10月成功发射01星。在两年多的在轨运行中,利用星上5谱段CCD相机、4谱段红外多光谱扫描仪、2谱段宽视场成像仪,共获取23万多景卫星遥感数据,广泛运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环保、城市、减灾和测绘等领域,填补了我国卫星遥感数据的诸多空白。技术突破,多手段助推气象观测卫星发展。在此期间,可见光、红外和水汽扫描辐射计技术的突破,推进了我国气象观测卫星的发展,3颗风云一号、2颗风云二号卫星陆续发射,我国第1代气象观测卫星系统初具雏形,实现了气象卫星观测从无到有、从试验到试用的阶段性跨越,具备了对云层、陆地和海洋的多光谱探测能力,拍摄的云图资料填补了我国西部、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围观测空白,
6、在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2015年)进入21世纪,随着通信、计算机、存储等技术和CCD光电探测器的不断发展,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进入井喷式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研制模式由技术合作向独立自主转变、核心技术由引进吸收向自主可控转变、服务模式由试验试用向业务运行转变。据统计,20012015年间,我国成功将228个航天器送入轨道,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占比超过45%,逐步建立了以遥感、风云、高分、资源等为代表的在轨长期稳定运行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同时,为加快地面应用发展,在西安、牡丹江、昆明、三亚等地建成了地基测控和数据接收站网,
7、先后成立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极大带动了空间对地观测在气象、海洋、资源等各行业领域的应用发展。综合性能大幅提升,气象观测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在推动第1代系统业务化运行的同时,我国着手开展了第2代气象观测卫星系统的论证建设。20082013年,陆续发射3颗风云三号卫星,通过对扫描辐射计、红外分光计、中分辨率成像仪、臭氧垂直探测仪、臭氧总量探测仪、太阳辐照度检测仪、微波温度探测辐射计、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和空间环境检测器等多载荷集成,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从单一遥感成像卫星到地球环境综合探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千米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时间周期为每天、从
8、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等卫星技术的四大突破,进一步缩小了在极轨气象卫星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气象卫星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天基海洋观测体系初步形成。随着海洋水色扫描仪的技术突破,2002年,首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1A发射,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完成了海洋水色功能及试验验证,使海洋水色信息提取与定量化应用水平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2011年,首颗海洋动力卫星海洋.2A发射,实现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的集成运用,使我国基本具备了对全球海域多要素、多尺度的连续观测能力,促进了海洋系列卫星系统初步建成。同时,为更好地服务国防安全与国民经济建设,我国海上舰船观测能力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空间 观测 技术 发展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