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战争观的当代价值.docx
《中国传统战争观的当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战争观的当代价值.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传统战争观的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战争观思辨深刻、积淀丰厚、源远流长,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战争观所蕴含的精神特质,着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和平发展道路新的时代意义和思想内涵,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关键词:中国传统战争观交流碰撞当代价值世界意义中国传统战争观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战争性质、目的、手段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中华民族丰富战争实践的历史积淀,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当代军事文化的根基和源泉。举其精华,大体可以
2、归纳如下:(-)止戈为武的和平追求纵观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攸关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何看待战争、如何处理战争与和平关系,深刻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争观。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和平之国、文明之邦,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止戈为武”的和平观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古人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止戈为武”的主张,认为使用武力的目的就是制止战争,把缔造和平、维护和平作为运用军事力量的最高目标。这个观点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平为取向的战争观,既是中华民族的战争观,更是中华民族的和平观,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与生俱来就热爱和平而憎恶战争,认为“兵犹
3、火也,弗戢,将自焚”,反对滥用武力,兵凶战危成为中华民族对战争的基本看法;主张“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以维护国家和平安定作为治国之道,崇尚和平而反对战争,以和为贵成为中华民族对待和平的根本立场,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的中华和合文化。和合文化集中反映了“安国全军之道”的兵家追求、“协和万邦”的儒家理念、“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道家主张,体现了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崇尚和平、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普遍信仰和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放眼未来,融入世界,以中国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的和谐繁荣,是中
4、国人民真诚而美好的心愿。(二)以义诛不义的正义战争观战争性质问题是战争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有道”和“无道”来区分战争性质;到了战国时期,明确把战争区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将“禁暴救乱”的战争称为义战,反之就是不义之战,高度肯定各类有益于历史发展、进步和统一的战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朝以后,随着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义战思想得到了较大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中国传统义战观主张“兵以义动”,是否出兵关键在于其是不是合乎“义”,极力提倡兴义兵,“以义诛不义”,以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支持“讨不义”“诛有罪”的正义战争,拥护那些基于推行仁义、吊民伐罪
5、、拯民于水火的立场而实施的战争,反对掠夺土地和财富的非正义战争;高度肯定正义战争对于消除分裂、平息叛乱、推动社会发展所发挥的进步作用,认为正义战争是救世良药,正义战争必胜;用兵注重“师出有名”,宣称己方为正义之师,宣扬自己是以有道伐无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战争能够极大地赢得民心、振奋士气,“师直为壮,曲为老”,为正义而战的军队能够由此激发高昂的斗志。中国传统义战观从民本观点出发,界定了战争的是非曲直,明确提出了支持正义战争的鲜明立场,肯定了正义战争的进步作用,表达了正义战争必胜的信念,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意义。(三)非危不战的慎战理念中华民族以富于理性著称,一贯主张以极其谨慎的态度
6、对待战争。以孙子为代表的古代兵家深刻地阐述了战争的特殊性,一再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直接决定着军民生死、国家存亡,事关重大,“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战争对国家、军队、民众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是无法估量、无法弥补的,必须慎重对待;一旦出兵,“日费千金”,对国家经济造成巨大消耗,甚至伤及国家命脉,必须慎重对待;战胜攻取之后,却不能巩固战争胜利成果,就必定产生祸患,必须慎重对待。中国古代兵家认为,“慎战”的出发点是“安国全军”,遵循“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用兵原则,始终将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作为兴师用兵的根本考量,要求最高决策者在战争问题上不
7、能感情用事,坚决反对简单、轻率、情绪化地处理战争问题,强调在条件不利、没有制胜把握的前提下,切勿轻易诉诸武力,“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战争手段是最后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启战端;主张适当用兵,战而有度,“果而勿伐”,达到预期战争目的就及时止战,坚决反对穷兵疑武,反复告诫后人“乐兵者亡”,决不可好大喜功,频繁征战,否则势必将国家和军队推向自我毁灭的深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慎战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意识,也成为历代兵家战争实践的指导思想,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四)全胜不斗的战争制胜思想战争是极端残酷的暴力行为,即使是在冷兵器时代也能造成巨大破坏。面对战争给参战各
8、方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资损耗,中国古代兵家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全胜思想,将其作为指导战争的最高原则,主张以万全之策争取不战而胜,不经过直接交战而迫使对手屈服,达成“兵不顿而利可全”的目标。后人进一步发展了孙子的全胜思想,六韬主张“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全军临敌却能完好无损地获得战争胜利;孙膑提出“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认为攻伐别国,一定要以攻心为上策;鹃冠子武灵王主张“太上用计谋,其次因人事,其下战克”,极大地充实了全胜思想内涵,集中反映了其核心要义是以谋略制胜,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性的胜利。在战争过程中,古代兵家主张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战争 的当 价值